好的不学尽学坏爱新觉罗·弘历(25)(2/2)
五胡乱华后,中原十室九空,人都只剩下几百万,中原哀鸿遍野,人声寂寂,差点人就死光了,整个族群差点就那么没了。
李世民轻轻叹了口气,道:“稚奴,或许不像五胡乱华时一般,被杀得那么惨烈,但比死更可怕的,是精神上的死亡。从天幕前面所说的规律和情形来看,千年后的人,打仗争的不是土地了,是一些别的东西。”
至于到底是什么,李世民一时半会还没想明白。
李治感觉自己好像懂了李世民这话,又好像没懂,打仗不就是抢夺地盘和人口吗,不抢这些,还能抢什么呢?更何况,外族大多野蛮,甚至还有些茹毛饮血的存在,他们难道还能比汉学代代相传的汉人更懂什么最重要?
赵德芳也已经睡不着了,天幕那愤怒的情绪,赶跑了他所有的瞌睡。
赵匡胤也叹道:“或许,千年后那一劫,就是逃不掉。看看这都什么事儿啊?”
赵德昭道:“父皇说的没错,天幕的话也极有道理,若不是那一朝皇帝是外族人,若不是他们不把自己和汉人当成是一家,外人打上门时,齐心对外,我不信咱们华夏一族会陷入那等危险境地,不信中原之地还会沦为炼狱!”
赵匡胤欣慰地赞同道:“我儿能有让中原人齐心的想法,便十分了不起了。幽云十六州我们要收,大理国也要打,但最重要的还是中原国土。”
朱棣屏息凝神听着天幕噼里啪啦说了一堆,对朱元璋道:“这天幕上的天女,看上去比您还怒火冲天。”
朱元璋见天幕生气,自己反而不那么气了,有了一种同仇敌忾的安慰感,道:“同为汉人,生气不是正常的么?如今看来,此女子应当是受过不少教学的,瞧着又像普通人家的女子,后世人怕是平头百姓都可上学堂了吧?不读书者,可难知那些古籍善本的价值啊。”
朱棣附和道:“我也是这般想的。如此一来也好,后人没被劫难打倒,反而能有个漂亮的翻身,说明这份气性血性,是一直传下去了的。”
朱元璋也被说得心情更好了一些:“正是如此!大清的败亡,也表明了,人数少的少数势力,压不住人数多的汉人,华夏要如何走下去,要走得稳当顺利,还是得靠我们汉人。”
朱棣连连点头,又轻叹了一口气,道:“若非天幕有一些避讳不能谈,她必然能说出更为精准的要害,给予咱们更多的启发呢。”
朱元璋道:“你前头不好说了,万一清朝的皇帝和咱们一样,也能看到天幕,给他们透了底不好吗?”
朱棣纠结了一下,最后无奈道:“可是毕竟不忍心后人受苦,也不忍心一族人遭遇那样的浩劫。既然皇帝消失是必然,那何不求一个安稳度过?”
朱元璋露出欣慰又了然的笑容:“你啊,这点比我好,心肠比我软和一点。”
玄烨听着天幕的话,越咂摸越觉得有一些道理,其实不止弘历,连他自己也有一些那样的心态。总是担心治下的汉民不服,总觉得满汉之间的矛盾,难以弥合,所以对汉人的防备,比对满人要深得多。
而这个问题,也是天幕不敢直接谈的吧?若是她能够放开了说,还不知道会被她刺得多疼,骂得多厉害。
天幕又骂皇帝了,可是皇帝的反应并不很大,李玉心中的疑问,越来越强了:皇帝今日为何这般反常?这完全不像他的习惯。皇帝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种毫无头绪的感觉,让李玉实在是心里没着落。可是给他天大的胆子,也不敢试探或者直接问皇帝。
【正如有名的清史学家王锺翰说的:“《四库全书》的编纂和禁毁,都是严格按照清朝最高统治者乾隆的意旨进行的,既不是自由的学术活动,也不是文化历史长河自然演进的结晶。”更何况他还是以欺诈的手段来进行的,欺骗天下人是要进行修书,是要保护文化,结果做的事却和说出的话截然相反!这位皇帝,他想巩固统治,没有问题,可是他做的事是在缘木求鱼。】
【大清,或者说那个时候的中国,那个时候的华夏一族,危机是来自整个世界的变化,来自社会最深层的矛盾,而不是来自那些读书和士族。相对于清朝统治者们最为忌惮的满汉之争和士族与朝廷之争,最大的矛盾实际是生产力空前发达,与落后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且这个矛盾,不仅存在中国,还存在于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