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反转李隆基(52)(2/2)
高力士本以为,此次只是皇帝出宫玩乐一下,放松一回,没想到过了几日,皇帝便命李亨在长安城中找好的舞乐团和艺人。
李亨也一脸懵逼:“圣人,您这是……?”
在听到皇帝的命令时,李亨有一瞬间以为,他亲爹回来了。
李世民将一摞纸交予他,道:“让他们按照这个上面排演,只给你们半个月的时间。另外,舞乐方面,我会让贵妃去盯一盯的。”
李亨翻了翻,没想到是皇帝亲手写的戏本子和话本子之类的。
见李亨一脸茫然,李世民只略解释道:“你弟在河北不容易,这些人是要去帮他的。”
李亨还是不懂,李瑁在河北抚民,帮受了战乱祸害的百姓修复房子、寻找亲人、安顿生活、重新耕地垦荒……这些艺人能做什么?给弟弟放松放松?
李亨不懂,但还是照着皇帝的吩咐去做了,反正信太宗爷爷的肯定没错。
让贵妃帮忙的话,李世民又对高力士说了一遍,并命他去传了旨。
杨贵妃也没想到,皇帝治国的事,还能给自己摊派任务。
不过她还是十分高兴地答应了下来,毕竟排舞和创作音乐,是她最喜欢的事。
高力士也是个细心地,每次安排杨贵妃去伎乐团指导时,便会提前让李亨离开,免得他与皇帝的妃子同时出现,引人猜疑,又给外人增添谈资。
半个月后,李世民亲自去看了排演,算是达到了想要的效果,便命人将伎乐团送到了河北,并给李瑁带了一封信,让他好好用这支伎乐团。
李瑁将信读了三遍,终于明白了太宗的意思,立马安排伎乐团公演。
这支伎乐团,演的是皇帝亲手写的本子,写的是河北一带的事,从窦建德的事,写到了安禄山的事,但李世民很巧妙地没把窦建德或者安禄山设置成一眼可见的大反派,那样容易被逆反,相反,他甚至给了两个人不少角色高光。
但同时,他也写出了两个人野心勃勃的一面,写出了他们残忍血腥的一面,他们确实有过惠民之举,但却是为一己私利,河北一带,需在朝廷的控制之下,才可得安宁,否则只会成为混战的战场。
河北一带虽有自己的曲乐故事风格,但从没看过长安风格的,一公演,就吸引了许多人。
李瑁按照李世民的吩咐,并不想一般的伎乐团那样,收钱表演,而是指派信任的人,护送这支团体,到各个城市乡镇去表演,都不收钱,敞开了迎客。
如此一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有机会看到这戏剧,都能听到那乐曲,都能听说书人讲故事。
当然也有各种地方势力,见这演出火爆,便占地收钱的,但李瑁背后是郭子仪和李光弼的部下,收拾起来也简单。
见直接抢不行,也有当地人动起了歪脑筋,学这戏本子话本子之类的,然后自己弄个团去演,他们演得粗糙,还要收钱,但他们蹭上了这火热的热度,还真赚了不少。
李瑁听到,这伎乐团还是要回长安的,那些人学着,也能让更多人看到。”
外人不知道,李瑁却十分清楚,这正是皇帝想要的,要打破安禄山等人在河北一带的“神像”,让百姓们明白,安禄山是野心家,而非救世主,河北一带归顺朝廷,也是理所应当的。
当然也有人想挑这戏曲故事的错,可他们没法一个一个去解释,要说戏曲故事诋毁了安禄山,可人家把安禄山也演得很厉害啊,没说他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魔头。
李世民特地将安禄山写的如此复杂,好坏交织,就是让那些残存势力,没办法直接抹黑朝廷,说朝廷故意黑安禄山。安禄山写的让人理解,让人惋惜,但不会让人同情和喜爱。
李瑁将河北民间的声音,反馈给了李世民,并仗着胆子开老祖宗的玩笑:“老祖宗真乃神人也,即便是当个说书人,亦或者戏班子的班主,必然也能成为红极一时的人物。”
李世民看到信后,也忍不住笑出了声:“这小兔崽子,竟然敢这么说自己的老祖。”
嘴上骂着,但李世民心里是欣慰的,李瑁这孩子谨慎小心,说话做事都十分注意,现在他竟然敢在信件中这般玩笑,说明是对自己的老祖宗有依赖与信赖了。
“隔辈亲隔辈亲,隔着辈儿才能亲香得起来哦!”李世民叹道,将李瑁给他的信,放进了一个檀木盒子里。
那里面,是他那些孙辈们在外办差时,给他写的信件,有时候一封两封难看出来,可攒在一起看,就能感觉到其中的脉脉温情了。
二凤新头衔:宣传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