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级反转李隆基(13)(2/2)
赵德昭有另一个疑问:“父皇,为何天幕引用时,说《旧唐书》?《唐书》不是后晋的赵莹主持编修完毕了么?”
赵匡胤组织着话语解释道:“应当是后世有人又编撰了新的《唐书》,旧版本的便叫《旧唐书》,新的便叫《新唐书》了罢!”
赵德昭点了点头:“这么一说,我还挺想看看《新唐书》的,定然有许多新鲜的看法。”
赵匡胤还真看过,《新唐书》确实有可读之处,相对于《旧唐书》,更加敢于骂皇帝和当政者了,只是,《新唐书》有依据当时皇帝需求编书的嫌疑,史料的丰富程度与可信度上,不如《旧唐书》。赵匡胤离唐离得近一些,更能看出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说到《新唐书》,赵匡胤又想起了《资治通鉴》,虽主持编撰此书的司马光,赵匡胤个人不太喜欢,可《资治通鉴》一书,值得从政者,特别是当权者好好看一看。
赵匡胤决定,回头要将《资治通鉴》中写得好之处默出来,让两个孩子,特别是赵德昭多多学习揣摩。
朱元璋听到这里,陷入了深深地反思。
若非天幕曾经骂他,当了皇帝后,身份虽然转变了,思维却还没转变,还是小农民暴发户的思维,他自己都不会意识到这点。
杨妃被李隆基看中后,全家都受到了官职和钱财上的大肆封赏,和他自己当了皇帝后,就把朱家人封赏了一个遍,又有多大区别呢?受禄者无功,当然会引起人心的不满。
杨家人肆意挥霍,甚至还要凌驾于皇室头上的做派,与他打下天下后,朱家人也依仗着皇亲的身份,为非作歹没甚区别。
以前看书听传奇故事时,只恨杨家人嚣张跋扈,骄奢淫逸,却未想到自己的做派,其实与他们没有多大区别。自己竟然成了自己最讨厌的地主老财,这让朱元璋陷入了深深地自省与自我怀疑。
朱棣猜到,朱元璋肯定是从杨家联想到朱家了,天幕如何骂朱元璋的,朱元璋可没跟这个儿子隐瞒。
朱棣内心挺认同天幕对朱元璋的说法的,只是作为儿子,又是臣子,他也不能附和。
朱棣默默地给朱元璋倒热茶,朱元璋接过以后,突然道:“老四,咱们家以后,也要将后妃的家人们,仔细管好了。”
朱家喜欢从民间选妃,也是为了防止外戚弄权。可是杨贵妃的事上可以看出,如果出了个宠妃,而宠妃恰好有杨国忠那样的族兄弟,那么出身低也防不了什么。即便是他们做不了杨国忠,在家乡像杨家那般行事,也是为祸一方的势力。
朱棣忙应道:“是。”
玄烨由李隆基的做派,也想到了自己爱新觉罗家,从努尔哈赤的阿巴亥,到皇太极的海兰珠,再到他爹的董鄂氏,似乎每一个爱新觉罗家的皇帝,都会私心偏宠那么一个女人,虽不至于像李隆基那样,直接宠到朝纲受影响,但对他们满人部落的争权夺利,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玄烨想到了自己,能让他有些惦念的只有赫舍里氏,若是赫舍里氏还活着,应该是个贤惠识大体的女子,不会像先辈们的女人们那样……
玄烨想自己的元后,李世民也在想他的观音婢。
看着天幕对杨家如何骄奢淫逸的描述,李世民不期然想起长孙家,长孙家也是世家大族,行事作风确实要比杨家那个暴发户要妥帖得多。长孙皇后对长孙家也约束颇为严格,甚至劝自己不要太倚赖长孙无忌。
看着杨家挥金如土的做派,再想想长孙家的做法,李世民突然深切感受到,皇后自己做得多用心,多好。以前虽常感念皇后的识大体与体贴,现在有了对比,才越发觉得长孙皇后的难得。
想起皇后,李世民就又忍不住哭了,眼睛都湿润了起来,再想起长孙皇后已经离世,独留自己身处高位,想哭的时候也没人轻声细语开解安慰,李世民更加悲伤了,眼泪流得更加厉害了。
①出自《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三十二》
②③都出自《旧唐书》。
英明神武的皇帝李世民,竟然是个哭包,这反差真是……猛男前朝和大臣们吵完架,回到后宫,对着长孙皇后嘤嘤嘤:“他们凶我!还说我理政不行!”
他大概是泪失禁体质吧,就是忍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