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跑神完颜构(33)(2/2)
如今有了安全许多的火药弹丸,那些反对的人也该闭嘴了。
赵匡胤看完以后,知道这黑黢黢的大球,确实如工匠们所说那样,能防水,且能被压被撞击,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立马给各工匠赏赐,不仅有金银,还有田宅与户籍等等,相对于钱财,这年头身份更加难得。
火器行顿时比过年还开心。
在赵匡胤的鼎力支持下,无数的金银进了火器行,又化作了一颗颗黢黑的火炮弹丸,工匠们开动脑筋,将这技术又用到了火*枪上,火*枪顿时也安全了不少。
有大臣进言道:“值此北伐之时,我宋能取得如此成就,属实是国运昌盛了。”
赵匡胤一想,觉得也是,若不是国运好,怎么会需要什么时就有什么?
宋军一路高歌猛进,金人虽努力抵抗,却也节节败退。在这样的关头,金人果然派了使团去西夏求联手。
只是在两国和谈期间,宋军破了一城又一城的消息传来,导致西夏这边也十分犹豫。
另外,韩世忠也接了军令,率军驻守在夏边境三十里处,显然就是防备着夏突然为了金出兵的。
韩世忠的名气虽比不得岳飞那样名动天下,可他的战绩也是很惊人的,夏人对着他也不敢轻举妄动。
只是,宋军的战线越往北推,夏也越慌,派了使臣前来开封,面上是进贡和商讨互贸之事,实际上是试探赵匡胤的态度。
赵匡胤也确实没打算两线作战,于是和夏人商议起了贸易之事。
金看到夏竟然找宋贸易,便知道连夏抗宋已经是不可能了,气愤之下也毫无办法。
宋军越往北打,阻力就越大,这时的京师还被叫做中都。
赵匡胤听说,金人似乎有意将都城迁到中都,也就是京师,这里本是辽人的都城,金人打败了辽人,中都便落入了金人手中了,为了更好地统治南方的疆土,金人想迁都。
因此,中都在金国,也算得上是一个十分繁华富庶的城市。
现如今宋军气势汹汹北上,本在中都的富户和官员都已经携家带口、卷携金银逃跑了,而剩下的,大多是金军在此防守。
赵匡胤看中都的位置,也知道为何此处那么特殊了。
幽云十六州一地,北部势力在此经营两百年,不像南边城镇那么容易攻打,再加上金军主力顽抗,这仗属实花费了些时间。
待得岳飞率兵凯旋时,又过去了一两年的时间了。
拿下幽云十六州后,北伐主力便在那一带主要防守,岳飞回开封时,也只带回了少部分的将士。
赵匡胤见岳飞鬓间已染霜雪之色,心中酸涩:“岳将军此次,殚精竭虑辛苦了!”
岳飞看上去沧桑了许多,作为主将,这一两年来不仅风餐露宿,还要费劲心思行军布阵,要操心的事儿极多,所以整个人都被压榨了不少精力。
不到两年就拿下幽云十六州,这可是载入史册的标志性事件,岳飞费的力气可以想象,也难怪人显得老了一些。
岳飞忙道:“此次能不负君王与同袍,已万分庆幸。相对于流血牺牲的将士们,这点辛苦算不得什么。”
岳飞谦逊,赵匡胤却不会亏待他,封赏十分丰厚,自然也没忘了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们。
“此次带回的部分将士,修整几个月后,要北上换防。岳云和杨沂中我留在了各关隘处,行驶调兵统兵之责,若是金人或蒙古人有异动,他们随时能挺身防卫。”岳飞解释道,“北部布防安排,臣会写个折子详细明说。”
赵匡胤满意地点头:“好!很好!岳将军的扫尾工作也十分出色,这让我也能放心许多了。岳将军的意思是,还要北上吧?”
岳飞深深行礼:“是,请官家成全。”
赵匡胤想了想,道:“当然可以,到时候,你把琮儿和玖儿也带去,让他们去各关隘历练历练。”
“是,官家!”
看完岳飞写的北部布防情况,赵匡胤十分满意,岳飞果然一心为国,都没什么私心,甚至提到他自己再次北上时,要求让岳云回乡探亲。这显然也是想安赵匡胤的心。
知道如今皇帝是赵匡胤后,岳飞通过史书也知道这位开国太*祖的疑心有多重,虽然不知他为何那样信任自己,但作为臣子,依旧紧守本分,不越雷池半步。
至于秦桧,岳飞不清楚实情,只知道上战场没多久,就传出了他想投敌的消息,然后杨沂中就把他直接砍了。
赵匡胤觉得消息还挺可信,秦桧可不就是一只金国走狗?
拿下幽云十六州后,宋军再次沉寂下来,并没有直接通过山海关继续追击金人,这让金人大大地松了口气,也令西夏等国放下了一颗心。
这宋军战略目的明确,说打到哪儿就打到哪儿,倒没有虚言。
赵匡胤自是不心急的,毕竟打仗是个烧钱的事儿,收回幽云十六州,已经消耗了不少钱粮。宋的经济虽富裕,但也损耗了一些元气,需要时间恢复。新收回的地方,又在北部势力手中一两百年了,对南边的认同感淡漠了不少,也需要朝廷教化安抚,事情多的很,所以赵匡胤先收了兵,只用心休养生息。
过了两年,赵匡胤突然就感觉到时间紧迫了起来,而胸闷胸痛的发作,也显得频繁了许多。
赵匡胤知道,这怕是一种信号,预示着不久他便要离开了。
如今的宋算得上是政通人和,河清海晏,赵匡胤算是完成了许多心愿。
只是,西夏和大理依旧自成一国,北边的蒙古也虎视眈眈,赵匡胤觉得走也不放心,便将秘密地将自己看过的天幕,记了下来。
另一方面,将赵伯琮立为太子后,将他带在身边,教导他处理政务,观察朝臣,又常与他说自己的想法与志向,除了西夏和大理,除了蒙古,赵匡胤对海外也十分感兴趣,特别是那个倭国,不揍一顿都不甘心。
赵伯琮虽不知赵匡胤对倭国的恨意从何而来,但理解他的意思,认认真真写了一份建立水师的折子,呈给赵匡胤。
赵匡胤看罢,十分安慰,“我没看错人,琮儿越发长进了,法子很不错。”
赵伯琮道:“官家,您这是许了这事儿么?”
赵匡胤点头:“当然是许了,要知道世界的发展,未来是在海上的,我们若能早建水师,早日出海,便能抢占先机。”
赵伯琮点头。
赵匡胤派了赵伯琮去沿海忙建水师一事,赵伯琮担忧道:“官家这咳喘之疾越发厉害了,琮儿要在此为官家侍疾。”
赵匡胤拒了:“侍疾之事,人人可做,但建水师之事,唯有那么几个人。你若能建出一支厉害的水师,便是最好的孝顺,快去吧!”
补不了字数了,明天更新吧。害……高估了今天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