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1/2)
第249章
业务得到扩展, 岳翠云和张婶儿比周嘉妮本人还高兴,挣钱的项目又多了一个。
吕敏娟则是比较佩服周嘉妮,老五太能折腾了,关键人家确实点子多, 跟国营单位合作这种事也不知道怎么琢磨的, 而且还谈成了。
她不知道周嘉妮还经常跟翟红‘秘密接头’买鸭蛋呢。
表面做头花、书包, 掌心里还握着小小乾坤。
从前进大队和滨县编织厂定的货一到, 收进仓库之后就把这段时间攒的鸭蛋、搪瓷制品、手编扫帚这些一起发到群里开团。
几天后从服装厂那边领到了做包用的布料、五金、拉链,同时还有厂里打好的版。
也没大改, 就是尺寸上做了一点细微的调整。
正式从厂里接活了, 那就得按人家的标准要求来了。
但是等厂里的产品正式走进了各个商场、供销社时,周嘉妮看到了最终的成品。
厂里那边加了印花, 最上端中间是字体飘逸的‘首都’两个字,中间印上了tian安n广场的图样,下端是‘首都服装厂’的字样。
嗯,也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了。
周嘉妮觉得可以搞一批货,但要布票, 要布票就算了。
倒是这个包卖得不错。
大批量进货她没那么多票, 但少量买还是可以的, 周嘉妮拢了拢手里的布票买了十几个,给双胞胎、姑家的表弟,以及赵梅寄了回去。
给赵梅寄了俩,一个给张惠惠, 另一个让她给赵海家的儿子。
其余的邮到村里, 让张宝生看着分。
暑假剩下的时间, 周嘉妮除了学习就是在家里帮着做手工和满四九城的转,偶尔去邱家和富教授家看看老太太。
富教授还在滨县, 周嘉妮往县里打过几次电话,知道老爷子每天精精神神的就放心了。
期间张力海回来过几次,虽然交着房租,但他也顾忌着影响,不会在家里留宿,都是带着岳翠云出去住招待所。
开学后整个经济系都忙碌起来,他们的系刊开始联合多个大学共同合作,倡议创办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经济学报,并计划组织成立经济学团体联合会,并在最新的系刊上刊登了征稿启事。
投稿雪片一样飞来,应接不暇,周嘉妮跟经济系的同学一起,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忙着筛选稿子、编辑。
忙得昏天黑地,连前进大队分产到户的事只匆匆看过信,都没打电话回去道贺。
发圈和书包的加工多亏了有白昊阳顶着,于晚霞也抽空回去帮忙,每个月抛去所有成本开支,抛去给张婶儿、岳翠云、于晚霞和姜新凤的工资,她跟白昊阳能分个百十块钱左右。
多不多?她每个月抢红包都能入账三十多,手里握着几十万,相比之下月入百十块确实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但意义不一样。
放在这个年代月入过百已经算高收入了。
白昊阳就每天美的冒泡,要不是周嘉妮时时点他一下,白同志都准备赚钱为主,学习为辅了。
这一忙就忙进了八十年代,进入了80年一月份,由经济系主导的《经济学报》终于编辑完成,出版发行,为他们经济系系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济系的同学们也能缓口气了,开始冲击考试。
考完试,放了寒假,白昊阳迫不及待的想去齐阳看对象,周嘉妮正好把奶奶托付给他,让姜新凤跟着白昊阳先回了齐阳,她晚几天再走。
忙什么呢?
她终于打听到有间沿街的房子要出租,辗转找到房主跟人家谈了谈,就签了合同把房子租了下来。
在王府井大街附近,又刚好离路口不远,她觉得位置不错。
铺子租号,周嘉妮就到工商局注册申请营业执照去了。
结果工作人员告诉她,他们还没办过营业执照。
但现在政策确实变了,国家允许私人做买卖了,不过来申请营业执照的,周嘉妮是第一个。
周嘉妮隐约记得上辈子听邻居家的一个大学生讲过,说什么报纸上登了哪儿哪儿的谁谁谁,办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张营业执照。
邻居大学生说那话是想鼓励家里人去开个店,做点小买卖,但家里人胆小,最后还是作罢了。
她记得当时还心动过,但没人给她看孩子,王斌又不是个勤快人,也不了了之。
至于具体时间,邻居家上大学的那个孩子没详细讲,周嘉妮也不清楚这时候全国第一张营业执照诞生了没。
但现在能确定的是首都这边还没人办过,工商局这边连样板都没有,估计还得现设计。
不过工作人员还是很热情积极,让周嘉妮写申请。
还问她准备卖什么商品。
周嘉妮道:“主要以农副产品为主。”申请时她准备注明小百货商店。
除了滨县的编织品,还有赵海做的粉皮粉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