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3 章(2/2)
殿内光线忽明忽暗,犹如龙椅上的明靖帝,让人看不出他的喜怒哀乐。
“你们俩也起来吧,毅之,你刚刚所说之事,再说一遍!”
那青色官服之人正是大理寺少卿丁少锋,字毅之。
丁少卿许是跪了许久,起身时微微踉跄了下,随之起来的那道朱色身影则不卑不亢,只是略微脸色苍白。
正是锦衣卫指挥史唐墨。
丁少卿清了清嗓子,从前阵子的胡礼灭门案开始叙述,到陇西郡总兵之子沈巍被害,最后是礼部左侍郎之子遇刺身亡。
在锦衣卫所擒获的几名凶手身上发现的一些细节,中间的疑点围绕着先昭华太子的旧人。
丁少锋在此停顿了下,咽了咽干涸的喉咙,“原本微臣一直在凶手报复上做调查,直到唐大人遇刺失踪开始,案件似乎朝着某些不可明说的方向转动。”
“微臣调查了当年东宫和锦乡伯府的一些旧事,……当时就有了一些推测,暗处有人似乎提早发现端倪,这才有了刺杀。”
“幸得唐大人平安归来,协助在下调查当年真相……,发现”,丁少锋微微擡起额头,语速逐渐放缓,“先昭华太子之遗腹子就在锦乡伯府。”
顾勇在旁一直提着气,在丁少锋提到“昭华太子”的时候,微不可查的蹙了下眉,直到“锦乡伯府”跃然出口,顾勇的神情愈发严肃。
安昌长公主双手交叉放于膝上,从头到尾安安静静的听完了丁少锋的叙述,即使到最后,也没有看向那身朱衣。
明靖帝在龙椅上将所有人的表情尽收眼底,。
但某些身份上的错位,一如他初闻时的震惊和不敢置信,剩下的就是帝王的多思多虑了。
锦乡伯府在当年的事件里扮演了什么角色,先帝当年到底为什么做出了这个决定,还有安昌长公主和顾勇到底知不知道真相。
但这一切的前提必须都是真的。
丁少锋是明靖帝一手培养提拔上来的,为人耿直,不畏权贵,办案能力追求细节一丝不茍。
而唐墨更是明靖帝的心腹,干了不少暗地里的桩子活,在信任方面甚至远超自己的皇子。
这俩人同时站在明靖帝面前交代的时候,可想而知皇帝的心情有多震惊了。
最重要的唐伯爷则还没到。
“可有证据证明?”
安昌长公主一双凤眼徐徐转向丁少卿,直至现在她的眼神都没分给唐墨一丝一豪。
甚至能冷静的说出证据二字。
这让明靖帝原本以为能看到喜极而泣的长公主,反而是最冷静淡漠的一个。
仿佛一切与她无关。
但那是先昭华太子,是安昌长公主一母同胞的兄长,兄妹情深,兄长的儿子怎么可能会不在意。
“启禀陛下,公主她...阿珏当年带着臣长子未满月就匆匆上路赶回长安城,仍未能见到先太子及皇孙最后一面,这么多年下来,外面风言风语不断,每一次都是在剖开公主心上的伤口。”
顾勇似是不忍众人对妻子的误会,急急在旁解释。
明靖帝忽然有些理解先帝的心情了,在失去心爱的嫡子后,为了唯一的嫡女能顺遂的过下去,先帝下了一盘棋。
先太子遗腹子,这么一个响当当的名声,对于一个婴儿来说实在太危险,尤其在先帝后早已身体欠佳的状况下。
就像一块烫手山芋,即使长公主有能力护住侄子,但也会让整个永宁侯府成为一个靶子。
也绝不会有现在的唐墨。
不会有安昌长公主这十几年的荣华富贵、恩宠不断。
不管什么样的安排,唐墨确实平平安安、结结实实的长大了,八岁前甚至从未出现在长安城,那个出身虽然不提,但也是对他最好的保护。
如果不是那些谋杀刺杀带出来的马脚,至今无人发现。
平安顺遂是先帝对昭华一脉能做到的最好的安排。
明靖帝转头仔细的注视唐墨略显苍白的脸色,似乎想从他脸上找出当年风华绝代昭华太子的一丝影子。
他居然从没发现唐墨的眼睛是朱氏一族特有的凤眼,俊美无俦的轮廓,不知是不是更像他的母亲先太子妃张氏多一点。
丁少锋虽然在边瞥了一下。
对先帝的手段暗暗佩服,如果是刚即位的新帝,绝不会如此心胸广阔,小孩子容易夭折;但历经数年手握大权的帝皇,对于自身皇威极度自信,一个成年的侄子,再怎样也会做做样子。
尤其是心腹,这也是丁少锋与唐墨互相试探交底时,提的建议,敌人在暗,他在明,与其举棋不定、缩手缩脚,等来皇帝疑心,不如让真相大白。
至少不会有明目张胆的暗杀。
只是安昌长公主,似乎不太能接受这个事实。
突然间冒出来一个亲侄子,还是一个锦衣卫,对于一直保持中立的永宁侯府来说,不管是亲近还是疏远,都是一道难题。
“阿珏,永年可是大哥唯一的子嗣。”
皇帝的一句话,即使唐伯爷还没到,也代表了他的认可。
唐墨察觉到左侧一道视线缓缓停留在他身上,不是审视,不带棱角,似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陛下,唐伯爷携于氏,已在殿外恭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