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2/2)
自从李斯提议扣留韩非,韩非就被安置在这里,名为使臣,实为囚徒。只是待遇比较好,衣食住行一切从优,还能上朝议事,跟李斯唱反调。
子时,守门的士兵换班,听到院墙下边传出一点奇怪的动静,用火把一照,是一只大黄狗正在钻洞,火光摇曳处,狗尾巴倏地一卷,整只狗钻进院墙,还回头汪汪几声。
守门的士兵骂骂咧咧,踢飞一颗躺在地上的小石子,走开了。
院墙内,黄狗似乎嗅到陌生人的气味,紧绷着脊背,低声呜咽。
方缭藏在树上,扶着树干,探头观察片刻,迅捷地翻过一道围墙,潜入驿馆内最雅致的小院。以他敏锐的听力,基本可以完美地避开巡逻士兵。
同门师兄弟,多少有些默契。方缭在窗外学狗叫,韩非便给他开了门,压低声音问:“阿缭?”
方缭点点头。他不想被人注意到,特意乔装改扮,此刻看起来就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灰衣士子。
为了防止隔墙有耳,他们都没再说话。
韩非有些尴尬,他故意引导秦王政的疑心,让秦王政怀疑姚贾利用秦国的财宝,结交诸侯,谋取私利。本着打人要打脸,骂人专揭短的原则,韩非顺便把姚贾那不怎么光彩的过去抖出来——姚贾曾经是“梁之大盗,赵之逐臣”。这样的过往,委实让秦王政难以接受。
与此同时,韩王会派出刺客,暗杀姚贾,只要姚贾失踪,不回秦国复命,韩非泼在姚贾身上的脏水,就永远也洗不干净。
按照秦法,方缭举荐姚贾,如果姚贾不称职,方缭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甚至可能会因此丢官免职。
韩非心中愧疚,难以面对友人。尤其是方缭听见这些言论,只深深地瞥他一眼,没有反驳,而是劝秦王政耐心等待,等姚贾回来,当面把话说清楚。
事实上,姚贾的确是“魏国大梁的盗贼”,赵国的逐臣。但事出有因,并不是人品问题。信陵君魏无忌早期的门客,参与窃符救赵事件,背叛魏国,协助信陵君窃取兵权,都算得上“梁之大盗”。所以泼脏水也讲究技巧,像姚贾这种黑历史满满的人,简直一泼一个准儿。
方缭猫着腰,避免灯光把他的影子投在窗棂上。直到韩非将铜灯移开,他才入座。
方缭拿出事先写好的小纸条,递给韩非——大师兄心怀故国,有意误导王上,让王上怀疑姚贾提供的情报,暂时放过韩国,先攻打赵国。这种计谋只能拖延一时,一旦王上反应过来,定会将大师兄治罪。趁着姚贾还在路上,我送大师兄离开吧。
纸上的字迹扭曲变形,仿佛四岁小儿第一次握笔,大约是方缭用脚写的,总之,没人会相信这是他的字。
韩非看完,把纸条丢入炭盆,竹纸翻卷,化为灰烬。他用手指蘸了一些茶水,在乌木小几上写:姚贾不会再回来。
关于史书上记载的“韩非说姚贾坏话”这件事,方缭猜测过前因后果,最终根据韩非的言行,推断出韩王的计划——刺杀姚贾,让他带着秦王赏赐的珍宝,神不知鬼不觉的失踪,坐实罪名。
所以,姚贾在鬼谷弟子的掩护之下,有惊无险。该来的总要来,韩王已经服软,打算让韩非背锅,一个人承担所有罪责。
方缭都替韩非觉得不值。他摇摇头,也蘸着茶水,飞快地写:我是那种坐以待毙的人吗?刺客已经招供,韩王却假装毫不知情,大师兄,你真的要为那样的君王顶罪?
韩非看起来很平静,这也是事先商量好的,如果计划失败,韩非包揽所有罪名,韩王向秦王称臣,争取像小卫国一样,作为秦国的附庸活下来。
他轻声说:“我不会走。阿缭,对不起。”
方缭叹息,“不必愧疚,我听说,韩王有一个更周密的计谋,直接针对我。毕竟我才是最容易让君王起疑心的人。被大师兄否决了。”
韩非垂下眼帘,那是他最后的底线,也是他斗不过李斯的原因。
半个月之后,姚贾面见秦王政,对于被人讥笑的出身,以及并不光彩的过往毫不隐瞒,全部如实讲述。还以管仲、百里奚举例,劝秦王政不要听信谗言——出身低微、名声不好,也不妨碍效忠君王。
这让秦王政想到韩非,满腹才华、清雅矜贵,却是一心为韩不为秦。他顿时怒从心头起,下令将韩非入狱,交给廷尉李斯审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