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带着医院回大明 > 第100章 帆船

第100章 帆船(2/2)

目录

“周王殿下,我农家历代总结出了《农则》一书,草民的祖父发现了一种水稻,可以在北方种植,还可以一年两种,比一般的水稻早熟七十余天,经过我们这一脉三代的努力,优中选优,现在已经初具规模,此乃粮种。”

李桂志献上了一本书和一袋子粮种,他内心忐忑,因为朱橚在农家一道上的水平比机关一道的水平高太多了,土豆和红薯这两种作物就足够朱橚名垂青史了。

“这确实不错,记载的也很详细,很合理,农学一道,博大精深,要不断努力啊,你献上的粮种,本王会找人试种,如果成功,将会上报给父皇,该论功就论功,该赐爵就赐爵。”

朱橚看了看手里的书,比起粮种,这本书的价值丝毫不低,内容包括了括地势气候,耕作方式,农具,农谚,五谷病、水利、畜牧、备荒,轮作等,非常详实。

倒是粮种这个事情,朱橚内心感觉有些悲凉,大明的问题太多了,绝不仅仅是粮种能够解决的。

早在万历年间,大明就发现了高产的粮种,1584年,徐贞明终于在北京培育出了能够在北京种植的水稻,取得了大丰收。然而,朝臣却搞起了党争,最终被下令禁止推广。

万历年间,红薯传播到中国福建,但是最终也没有能在大明传播开来,这就是体制的问题,明实亡于万历,党争在明朝发展到了巅峰。

说到底,是利益之争,和清朝相比,明朝皇室始终没有一个真正忠于大明的利益群体,清朝皇室天然就有满族这个利益群体支持。

“周王殿下,我大明医家一脉,在周王殿子。”

医家的领袖葛洪亮拿出一个本子献给朱橚,众人都明白,朱橚最擅长的就是医学一道,种种手段在大明都没有人听说过,大明皇家医学院也是第一个成立的学院。

就算没有在蓝星的留学经历,朱橚的医学造诣也足够名垂青史。

朱橚看了看,非常满意点了点头,对瘟疫,医家已经有了很多研究,同时,由于有海外沟通的经历,他们已经开始结合西医和中医,尽管这个时候西医发展的也不咋样。

对农家和医家,朱橚都没有太顾忌什么,保密的价值不大,保密的难度还高。不是光有技术就可以推动大明医学和农学发展的,还是得培养足够的人才,尤其是基层人才。

“学院一事,兹事体大,你们都回去,写一个方案,然后到大明皇家医学院,那边的场地很大,招生,教师聘任都需要慢慢开展。你们先入住,然后开展研究,本王会给你们课题。你们来了多少人?”

朱橚没有现场拍板,今天只是初步聊了聊,后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朱橚希望他们能够尽快投入研究工作中。

“周王殿下,我们总共来了一百五十余人,都是从业二十年以上的老手。”

王东清三人对视了一眼,恭敬的说道。

“好,全部编入大明皇家大学,各位心诚则灵,希望我们能够共同进步,为大明,为列祖列宗,为无数先辈,为白玉京而努力,必当重现百家争鸣的盛况。大明皇家医学院也有洪武登天龙,你们也可使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