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祭天大典(1/2)
“基础设施的建设必须要能够促进倭地三个行省经济的发展和增加二侄子对倭地三个行省的统治力。”
“而工部的这个基础建设方案是依据大明的情况来建造的,并不符合倭地三个行省的实际情况,而且还有些偏向保守了,并不能增加二侄子对倭地三个行省的统治力。”
朱橚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这就有点挑拨倭地三个行省之间关系的嫌疑了,不过朱橚对此是无所谓的态度,他只是按照后世蓝星的角度实话实说,具体的情况要太子标哥来自己把握。
太子标哥没有再多说什么,这些事情不是一次两次商讨就能够定下来的,还需要再打磨,需要在实践的时候,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改变。
留朱橚在东宫这边一起用膳之后,太子标哥谈及了在举行祭天大典之前,要先去凤阳皇陵祭告一下朱家的列祖列宗之事。
“五弟,在金陵城大祀殿举行祭天大典之前,你先带着雄英,允炆和允熥一起到凤阳皇陵祭祀一下列祖列宗吧!”
“行,大哥,让礼部,钦天监选一个好日子吧!”
朱橚点了点头,说道,他没有拒绝,因为这是朱橚作为朱雄英和朱允炆,朱允熥三人亲叔叔的应有之义,从金陵城坐蒸汽火车到凤阳皇陵也用不了多久的时间,整个行程也还算是轻松。
太子标哥的动作很快,虽然成立倭地三个行省和分封这两个事情很大,但是先让朱橚和朱雄英,朱允炆,朱允熥四个人一起祭祖还是可以的。
当天晚上,太子标哥就让礼部和钦天监算好了日子,第二天一早朝会上,太子标哥就向老朱谏言让朱橚五天后带着三个皇孙一起到凤阳皇陵祭祖,老朱也批准了。
“允炆,这次祭祖之后,你也就成为大人了,这次的祭祖主要也是为了你,你以后是要到倭地三个行省就藩的。”
“未来,雄英继承父皇和大哥的皇位,而你和允熥两个人则要到海外去就藩,你们是亲兄弟,以后一定要互帮互助,大明的江山就在你们兄弟的手里。”
“你们是亲兄弟,打断骨头还会连着血呢!”
五天后,朱橚带着三个皇孙前往凤阳皇陵准备祭祖。一路上朱橚都在教育这三个兄弟,让他们一定要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尤其是让朱允炆和朱允熥两个兄弟一定要辅佐好朱雄英。
这话说的就很扯淡,朱橚自己都没有做到,朱橚也没有竭尽全力的帮助太子标哥。其实朱橚也知道这三个兄弟也不可能做到,在利益面前谁又能抵抗得了呢?
只不过,朱橚至少保持了明面上的和气,兄弟和睦。
和朱橚四人一起来凤阳皇陵的还有礼部的人,整场祭祖活动都是由他们安排,朱橚四人只需要老老实实当个傀儡即可。
完成祭祖大典,祈求朱家的列祖列宗保佑之后,朱橚带着朱雄英三个皇孙回到了金陵城,总共不过是六天的时间,其中还有三天是斋戒的时间。
回到金陵城之后,太子标哥已经带着礼部和兵部的人把军功算好并划定好了分封的人员和领地,其中,分封的伯爵三十一人,侯爵五人,国公一人。
其中,分封的国公居然是朱橚的老丈人冯胜,封的还是宋国公。
按理说,冯胜封一个国公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他的军功足够做一个国公,在原来的时空里,冯胜也被封为了国公。
但是,在这次征倭的战争中冯胜根本没有出场,和他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原本兵部送上来的军功名单上根本没有冯胜的名字。
但是,冯胜还是被太子标哥提名为国公,居然还被老朱批准了,被封在了倭地的岛根县,岛根县是原来的倭国南朝的都城所在地,靠近海洋,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正志地位都非常突出。
按理说,即使冯胜能够被封为国公,也根本不应该在倭地里有封地,而是应该和大明开国的六个国公一样,只有食邑,而不应该有真正的封地。
之所以太子标哥把冯胜封在这里,是因为朱橚的原因,除了冯胜还有其他亲王的老丈人所在代表的家族也都被封在了倭地,这些人自然和大明皇家商会有着非常深厚的关系。
其实,太子标哥并不是为了拉拢大明皇家商会,因为论关系,还有谁比朱允炆和大明皇家商会的关系深呢?朱允炆是大明皇家商会诸王的亲侄子,这关系在,还要什么其他的关系。
如果这关系都没有什么作用的话,有其他关系也没有用,因为和关系相比,利益显然是更能打动人心的。
太子标哥这样做,并不是为了拉拢大明皇家商会,而是因为诸王的老丈人家本来实力就很强,很多人本身都是国公,最起码也是一个侯爷,在军方有很大的影响力。
像朱棣的王妃是徐妙云,老丈人是国公徐达,晋王朱棡的老丈人是永成侯谢成。
这一个个武将本身就有很大的军功,又在征倭的战争中送来了钱粮,太子标哥也就顺水推舟,把他们封在倭地。
这些武将因为和大明皇家商会诸王的关系,他们也入股了大明皇家商会,在大明皇家商会中也有一点关系,现在太子标哥这样做也算是亲上加亲。
太子标哥在倭地的分封规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平衡,要让世家大族,旧的勋贵集团和自己提拔上来的武将形成平衡,相互制衡。
至于有的人功劳不够,那不是问题,出钱买就是了。
太子标哥把倭地三个行省的封地分的非常细碎,甚至有的伯爵只能有半个县的封地,即使是国公也只能有五六个县的封地。普通的侯爵也只有一两个县的封地。
对于太子标哥的安排,老朱也没有多说什么,他现在已经开始逐步放权给太子标哥,他甚至有意直接让太子标哥继位。
不过最终还是被太子标哥和群臣劝谏,撤回了这个想法,太子标哥一把鼻涕一把泪,请老朱为自己再把把关,多做几年的皇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