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我的帝国将大宋包围了 > 第232章 流水的花销

第232章 流水的花销(1/2)

目录

大雍的财政情况,近来一直让李云湛颇费心思。凭借着蜂窝煤、食盐以及高度白酒等独特商品,大雍从大宋赚取了千万贯银钱,这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国库,也让大雍在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底气。然而,这些收入却也经不住如流水般的花销。

李云湛一心想要提升大雍的国力,改善民生,因此在民间大兴各类工程。修路造桥,旨在打通大雍各地的交通脉络,促进物资流通与商业发展。上个月,又开启了大规模的房屋建设与百姓移居工程,也就是后世熟知的拆迁。这一举措意在重新规划城市布局,改善百姓居住环境,可所需的费用如同无底洞,从土地征收补偿,到新房建设材料与人工,每一项都耗费巨大。

在军事方面,李云湛深知火器的重要性,大量投入资金用于火器研发。新式火器的研究需要购置各种珍稀材料,聘请顶尖的工匠与能工巧匠,还要不断进行试验,这中间的花费不可计数。同时,医药和教育领域也备受重视。为了提升大雍的医疗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医者,朝廷开办医馆、药堂,资助医学研究;在教育上,新建学府,聘请名师,为大雍培养栋梁之才,这些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尽管从大宋赚取了巨额财富,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开支,国库依旧日渐吃紧。李云湛明白,若想从根本上解决财政问题,仅靠与大宋的贸易远远不够,还需开拓更多稳定的财源,并且合理规划开支。可在当前内忧外患的局势下,每一项举措都关乎大雍的未来,哪一项都不能轻易停下。

在大雍民间,百姓们的生活相较辽时确实有了显着改善。吃住方面好了许多,不再像辽统治时期那样,常常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如今,百姓们能吃上更充足的食物,住上更为坚固的房屋。然而,这份改善背后,是百姓们远超辽时的辛勤劳作。

皇帝在民间大兴土木,各项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展开。百姓们基本没有空闲之时,不是在赶工建设,就是在田间辛勤种地。修路的工地上,百姓们肩挑背扛,搬运着沉重的石块与泥土,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却不敢有丝毫懈怠。造桥的现场,工匠们带着百姓日夜赶工,只为能早日让桥梁横跨江河,方便两岸往来。

在这样忙碌的场景中,甚至能看到一些儿童的身影出现在工地。在这个时代,并没有不能使用童工的说法,对于许多贫困家庭而言,孩子能到工地干活赚钱,无疑是增加家庭收入的一条途径。

一群孩子聚集在工地的一角,他们年龄参差不齐,小的不过七八岁,大的也才十四五岁。年纪稍大些的孩子,跟着大人们搬运一些相对较轻的工具和材料,虽力气不如成年人,但他们干活的劲头却丝毫不减。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咬着牙,双手紧紧握住一捆细竹条,吃力地往指定地点走去,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滚落,打湿了脚下的土地。

而更小的孩子们,则负责做一些较为简单的杂活,比如给大人们递水、捡拾遗落在地上的钉子和绳索等小物件。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扎着两个羊角辫,手里提着一个破旧的水壶,在人群中穿梭,不时踮起脚尖,将水递给那些口渴难耐的工人。她的小脸被太阳晒得红扑扑的,眼神中却透着一股认真劲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