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 > 第459章 咬钩的给事中

第459章 咬钩的给事中(1/2)

目录

李己和张书,这两位兵科给事中,在通政司给安排的公房中,看着如同小山一样的奏疏,开始一页一页的查看起来。

等看了之后,李己才知道,李如松上奏的到底是什么。

准确的说,这并不是一份奏疏。

《作战通例》,李己硬着头皮看完,这是一份有关基层指挥术语的手册,包含了军队基本的战斗指令,并且对具体的战斗动作进行了规范。

比如行军、防守、进攻,这些指令非常的详细,并且明确了失责指挥军官的责任。

《作战指令规范》,这是更明确的军语须知。

比如“试探进攻”:斥候前突,主力待命,不得逾敌前沿二里。

“牵制进攻”:分兵袭扰,避敌主力,耗其粮械。

这些指令不再是笼统的命令,而是确定的指令。

《预备役动员制》,这是设立预备役制度的奏疏。

这个李己倒是看懂了,这不就是东汉的郡国兵制度吗?

“现役士卒满十年者转预备役,归籍由州县造册。每岁秋冬农隙,预备役需赴卫所集训二十日,考校火器操法、阵型变换,缺训者以逃兵论。”

李如松第一次提出了退役的说法,对于普通士兵,满十年的军龄可以退役,退役之后就转入预备役。

但是预备役也保持操练,如果遇到大型战争就需要转入现役。

这份条例还对退役士兵待遇、预备役集结的指令、地方卫所的职责作出了规定,明确了全国动员时各级卫所到都指挥使的职责。

这时候李己已经麻了。

李如松将自己关在作战司这么长时间,就折腾出这些东西?

不是,堂堂总参谋司的作战司主司,曾经上书东北战略的天才军官,就鼓捣这东西?

李己看着剩下的奏疏,不对!肯定还有阴谋!

肯定是李如松就真正有价值的奏疏夹在这些内容中!

一定是这样的!

李己想到了这个可能性,立刻对张书说道:

“每一页都要看!不能松懈!”

张书也已经麻了,但是听到了李己的话,也只好点头继续看。

徐叔礼看到两人又恢复了斗志,一边送来茶水一边说道:

“两位给事中,李通政使已经知道了这件事了,二位务必在今日放衙之前看完,这些奏疏事关军务,可不能在我们通政司过夜啊。”

听到这里,李己咬牙说道:

“我们一定在今日放衙之前看完!”

《敌情研析要则》,有关敌人情报搜集分析的守则。

《训练大纲基础条例》,训练的标准文件。

《军官操典》,基层军官的操典和晋升规则。

《后勤补给准则》,详细的后勤补给规定,详细到补给线上所有人的职责。

李己和张书从上午看到了下午,就连午饭都是在通政司里啃的饼,一直等到了临近放衙的时候,总算是将这小山一样的奏疏看完了。

看完之后,张书已经双眼迷离了,就连李己也站不起来了。

没了!

李如松憋了这么久,整个作战司忙了这么久,就是弄了这么几套军事守则出来了。

这些和国家大政无关,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不是,说好的武官干政呢?

李己已经有些怀疑人生了,他确定自己从头到尾都看了一遍,确实没有任何具体的干政行为。

这时候徐叔礼走进来,对着两人说道:

“两位给事中,奏疏可以送去内阁了吗?”

李己挥挥手,看着徐叔礼将这坨奏疏搬上车。

张书毕竟年轻,他先缓过来,对着李己说道:

“李公,我们怎么办?”

李己此时满脑子都是各种军事术语,作战准则,军事指令,他好不容易缓过神来,他扶着站起来说道:

“今日就暂且放过李如松,等下次上书再来!”

“还来?”

张书差点没站稳,今天他已经看到脑袋爆炸了,下一次还要再来?

张书说道:

“李公,这作战司可是有十几个武监参谋,这些都是作战司群策群力弄出来的,我们兵科就两个人。”

两人身为兵科给事中,如此大张旗鼓杀到通政司,自然也不能空手而归。

所以不仅仅要看,还要从中挑错,要不然会让人觉得六科无能。

这次两人也写了一堆问题,等着作战司的奏疏递上去后,兵科也要上书弹劾。

所以这一天下来,是极其消耗心力和体力的。

李己能坐稳兵科给事中这个位置,他业务能力确实也不错,对基层的军务也有了解。

他将李如松奏疏中那些不合理的部分,或者基层无力执行的部分,全部都摘抄出来,逐条进行批驳。

收起自己写的长篇奏疏草稿,李己扶着脑袋说道:

“这是吾等的职责所在,再坚持坚持吧,下次一定能抓到作战司的马脚!”

张书绝望的叹气,自己总共就两个人,要面对作战司一堆作战参谋,张书已经有了想办法调离六科的想法。

——

通政司将这些奏疏送到内阁的时候,四位阁臣惊讶的看着小山一样的奏疏。

阁老们也一直都在想,总参谋部到底要如何参谋军务,但是又不会被扣上干涉机要的帽子。

他们没想到,李如松上任作战司主司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梳理规范整个大明的军令体系。

妙啊!

高拱和张居正看着这些军令的规范化文件,心中对李如松的评价更高了!

梳理规范化军令,建立整个大明的统一军令体系,这是从根本上构建新的军事体系。

但是李如松上书的都是这些基本的制度,确实不会被科道言官们抓到把柄。

连政都没有议,谈什么干政?

可虽然没有议论具体的国政,但是几个阁老都清楚,相反,李如松做的事情,就是最政治的事情。

基础制度,就是一个系统的政治根本。

这一套新的军令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大明的军队就会从根本上改变。

反对吗?

可阁老们根本无法抵抗这份诱惑。

标准化军令体系,这也就意味着日后军队建设不再是拍脑袋,打仗变成了一件可以预测,可以量化的事情。

军队建设的考核有了抓手,而内廷对地方上的军队也不再是开盲盒,不需要上战场,也能评估军队的战斗力。

但是这样堆积如山的奏疏要怎么看?

三位阁老看向了赵贞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