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她烧完了,灰还在走(1/2)
林清梧的气息,终究还是散了。
她那如兰花般清绝的手指,无力地垂落,指尖还沾染着焚炉中未尽的灰烬。
那灰烬,见证了她最后一丝光芒,也承载着她最后的希冀。
谢昭容再也忍不住了,滚烫的泪珠如断线的珍珠般滑落。
她颤抖着双手,小心翼翼地将林清梧用灰烬写下的那七个字——“天下之火,在人心”,用素绢拓了下来。
这不仅仅是字,更是林清梧留下的遗嘱,是她燃烧殆尽也要守护的信念。
谢昭容将那素绢珍而重之地藏入了《正典院章程》的夹层之中,那里是最安全的地方,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
她知道,这份信念,需要小心呵护,才能在黑暗中等待破晓。
当夜,谢昭容强忍着悲痛,命令下属将文华殿中残余的灰烬分装成百个精致的匣子,以“抚恤旧吏”的名义,秘密送往大胤王朝各地。
而这些“旧吏”,无一不是当年曾被“文察司”无情打压,却依然坚守信念的寒门学塾。
每个匣子的灰烬之中,都藏着一张薄如蝉翼的纸片。
纸上,赫然印着那七个字——“天下之火,在人心”。
这墨迹并非寻常墨水,而是以一种名为“回音露”的特殊材料调制而成,平时看起来与寻常纸张无异,只有遇到鲜血,才会显现出隐藏的字迹。
这,便是林清梧留下的第一道暗语,一个只有真正心怀希望的人,才能解读的秘密。
七日后,金銮殿上,沈砚之主持“庶民议政堂”的首议。
他目光如炬,扫视着朝堂上的每一个人。
他知道,这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下,暗流涌动,危机四伏。
他力排众议,邀请大胤王朝三十六州推举贤才入京,参与议政。
这在以往,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却要堂而皇之地摆在台面上。
然而,阻力很快就来了。
太学旧祭酒,一个留着山羊胡,满脸迂腐之气的老头,联合朝中一众保守派官员,联名上书,直指沈砚之此举乃是“妖言惑众”。
“天音?哼,不过是妖术幻听罢了!先帝遗诏?谁知道是不是有人假借圣意!”
老祭酒慷慨激昂,唾沫横飞,仿佛沈砚之犯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一般。
更令人愤怒的是,一些被煽动的太学学子,竟然在太学门前焚烧起了新版的《蒙学正字篇》。
他们高喊着“正纲常,清君侧”的口号,试图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不满。
一时间,朝堂之上,哗然一片。
六部尚书们大多选择了观望,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引火烧身。
沈砚之面色沉静,心里却明白,若没有确凿的证据,没有能够真正说服众人的理由,这好不容易才开始的新政,恐怕就要夭折了。
可问题是,林清梧留下的苔纸火种已经被焚毁,那尊寄托着希望的木像,也早已不在人世。
他现在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脑海中那一点点关于林清梧的记忆片段。
与此同时,正典院内,谢昭容正伏案工作,她的眼眶布满了血丝,显然已经很久没有合眼了。
她正在彻夜翻检正典院初收的残卷,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在一册被烧去了首尾,只剩下残破不堪的《南宫杂录》中,她发现了一页特殊的纸张。
那纸张的材质十分特殊,摸起来温润如玉,仿佛还带着一丝体温。
这便是传说中的“心纸”。
这心纸并非完整的地图,而只是一张残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一些地点,以及一些奇怪的符号。
这些符号并非用来监控百官,而是用来标记“文心灯”下,最容易产生共鸣的“火种载体”。
这些“火种载体”,无一不是曾受到《正字令》迫害,却依然没有屈服,依然坚持自己信念的人。
在残图的末尾,谢昭容发现了一行娟秀的小字,那是林清梧的笔迹:“火不择器,唯痛者能燃。”
看到这行字,谢昭容如遭雷击,瞬间醒悟。
林清梧早就预料到自己会死,所以才提前用“心纸”暗布火种人选。
她知道,真正的希望,不在于高高在上的庙堂,而在于那些在黑暗中默默坚守的人们。
“好一个火不择器,唯痛者能燃……”谢昭容喃喃自语,
与此同时,京郊的一处偏僻的角落,沈砚之正乔装打扮,潜访一间名为“哑童书塾”的简陋学堂。
这间书塾十分特殊,里面的孩童,都是当年因为被迫默写“忠”字三千遍,导致失声的孩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