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灰里藏字,谁在续灯(1/2)
香灰续命?
烧尽子孙路?
皇帝老儿这波操作,简直是把“作茧自缚”四个字焊在脑门上了!
七日后,京城大街小巷,茶馆酒肆,那可是炸开了锅。
“帝焚香续命,反烧尽子孙路”,这话,那比春药还管用,一传十,十传百,瞬间就传遍了八百里开外。
士林学子们更是群情激奋,摇头晃脑,吟诗作对,纷纷表示“影蛇之道,终不得天命”。
文相府内,林清梧看着案几上那最后一份密报,柳眉轻挑。
三个血脉目标,全都自首了?
还愿意入太学为奴为婢,终生不问政事?
啧,这皇帝,也太会给自己找台阶下了吧?
她合上卷宗,眼神幽深,望向南宫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讥讽的弧度。
“他烧的不是册子,是最后一点妄想。”
沈砚之站在她身侧,身姿挺拔,目光坚定。
“从此,再无人敢以血脉继影。”
林清梧轻轻点头,窗外寒风呼啸,吹得竹林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一个王朝的落幕。
“是啊,风已止,火已冷,可这天下——才刚学会写字。”她拿起一把红豆,一颗一颗的洒向窗外……
正当京城上下为“皇帝焚香续命”的传言吵翻天,一封来自南宫井底的密报,悄无声息地送到了文相府。
那是一张浸透了潮气的粗糙纸片,上面只有四个字,用稚嫩的笔迹写着:父,我已忘字。
林清梧执起这张纸片,指尖摩挲着那歪歪扭扭的笔画,仿佛能感受到写字之人当时的茫然与恐惧。
“父,我已忘字……”她喃喃自语,眼波流转,似有星光闪烁。
此时,正值《新典》推行满月大祭,整个京城都沉浸在一片歌功颂德的喧嚣之中,仿佛过去的阴霾都已烟消云散。
而林清梧却敏锐地察觉到,这四个字背后隐藏的,远比“影蛇”覆灭更加令人不安的真相。
“谢昭容,”她抬起头,吩咐道,“暂停刊行《南宫问对录》后续增补。”
谢昭容微微一怔,有些不解:“文相大人,这《问对录》正是收拢民心的大好时机,为何要暂停?”
林清梧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转过身,走到书案前,提起一支狼毫笔。
“编纂一本《蒙学正字篇》。”
“《蒙学正字篇》?”谢昭容更加疑惑了。
“专收幼童习字常用字,每字皆以我亲笔楷书誊录。”林清梧一字一句地说道,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笔锋要清峻,如梧桐枝折。”
谢昭容似有所悟,领命而去。
接下来的几日,林清梧闭门不出,一笔一划地书写着《蒙学正字篇》。
她的字迹清丽端庄,却又带着一股凛冽的锋芒,仿佛要把所有的黑暗都撕裂。
与此同时,工部也接到了林清梧的命令,加班加点地印制《蒙学正字篇》。
短短几日,上千册崭新的《蒙学正字篇》便被送到了太学附属蒙馆。
“凡童子习字,须以此本为范,三年为期,全国推行。”
林清梧的谕令,如同春雷一般,在整个大胤王朝炸响。
一时间,天下父母,无不以能让子女学习《蒙学正字篇》为荣。
沈砚之看着眼前这本散发着淡淡墨香的《蒙学正字篇》,心中充满了疑惑。
他不明白,林清梧为何要花费如此大的力气,去推广一本小小的习字书。
“他让儿子忘字,是怕字通心。”林清梧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轻声说道。
“那我便让天下孩子,从第一笔就写进‘文心’。”
沈砚之闻言,心中一震,他终于明白了林清梧的用意。
这不仅仅是一本习字书,更是一场潜移默化的思想之战。
为了查证“忘字”的真伪,沈砚之决定亲自前往南宫。
他换上一身便服,带着几名雪蚕卫,悄悄地潜入了南宫。
“调阅皇帝近月所赐内侍子弟启蒙册。”他吩咐道。
很快,一名内侍便小心翼翼地捧来了一堆册子。
沈砚之耐心地翻阅着,希望能从中找到蛛丝马迹。
终于,在一本残破的《千字文》习字本上,他发现了异常。
只见某页“天地玄黄”四字歪斜稚嫩,笔画间充满了孩童特有的笨拙。
然而,沈砚之却注意到,在这些笔画的间隙,隐藏着一些极细微的划痕。
这些划痕非常隐蔽,若不仔细观察,根本无法发现。
沈砚之屏住呼吸,仔细地辨认着这些划痕。
渐渐地,他发现这些划痕竟然组合成了一些微小的符文。
这些符文古老而神秘,正是“影蛇”早期传信的暗码。
沈砚之的心猛地一沉。
他立即命雪蚕卫比对井底字迹。
“确认是同一孩童所书吗?”他沉声问道。
雪蚕卫仔细地比对了一番,然后点了点头:“回禀大人,确实是同一人所写。”
沈砚之的脸色变得更加凝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