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之前的脸还没被杨姐打肿吗?(1/2)
他上前一步,挡在覃紫苏身前一点点,脸上扬起招牌式的微笑:“各位乡亲,各位乡亲,消消气,都消消气。”
“苏苏她......她也是好心,只是性子直,说话可能没注意方式。她也是担心孩子,毕竟年纪小,谨慎点总是没错的,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嘛......”
说着,他的眼神不由看向杨不凡,而要指责的话语却因为看到与杨不凡那愈发浓丽的面容时,不由吞回了肚子里。
村妇们看到一个帅小伙儿出来打圆场,也都停止了职指责和谩骂,又回到了排队看诊的人群中。
陆浩宇十分厌恶关江流看向杨不凡的眼神,捏了捏指节,上前一步挡住那恶心的视线,冰冷的眼眸对上关江流。
刚要说些什么,杨不凡却率先起身了。
他们这番惺惺作态,在杨不凡眼中,不过是跳梁小丑的聒噪。
“他们有一句话倒是没说错。”杨不凡目光扫过小娟怀里的孩子,“孩子确实太小,脏腑未坚,不能承受太多药力。”
她话锋一转,指向那包剩下的药材:“所以,我开的这一剂药,头一副是急症急治,用来强力宣肺止咳,化解当前的风寒闭肺之危。而剩下的这些药——”
她看着小娟的眼睛,一字一句道,“是给你喝的。”
“啊?给我?”小娟愣住了。
“没错。”杨不凡点头,“你按我刚才教你的方法,一天一剂,早晚分服,按时喝下。然后,再正常给孩子喂奶。药效会通过你的乳汁,温和而持续地过渡给孩子。这样既能达到治疗和巩固的效果,又避免了汤药对婴儿肠胃的直接刺激,更为稳妥。”
她将包好的药递到小娟手中:“这包药正好是七天的量。你坚持喝完,通过母乳调理,孩子的咳嗽应该能基本止住,肺气也能得到有效补充。”
接着,她的叮嘱更加细致入微:“之后,进入了恢复期,要注意给孩子做好保养。同时,你自己也要多吃些山药、百合、银耳这类药食同源、能够补气养肺的食物。至于鱼肉虾蟹这些,虽然营养好,但性质偏寒,容易生痰助湿,在孩子肺气完全强健起来之前,你们母子都暂时少吃一些。只要这样精心调养两个月,我保证,孩子的身体不仅能完全恢复如初,甚至因为这次药物的恰当梳理和后续的持续调理,他的体质底子会比生病之前更好,以后也会更不容易被外邪侵袭,少生病。”
小娟听着这闻所未闻却又合情合理的“母婴同调”之法,心中豁然开朗,对杨不凡的感激和信服更是达到了顶点。她紧紧抱着孩子,手里攥着那包珍贵的药材,连连点头,仿佛要将每一个字都刻进骨子里:“我记住了!杨神医,都记住了!谢谢您!真的太谢谢您了!”
有了老渔民立竿见影的关节消肿止痛,以及婴儿迅速平息咳嗽、安稳入睡这两个效果惊人、无可辩驳的病例在前,村民们对杨不凡的医术已然奉若神明,信任度达到了顶峰,“神医”之名鹊起。
求诊的热情如同被点燃的干柴,瞬间爆发出更大的火焰。
人群再次骚动起来,比之前更加急切和汹涌。
村民们争先恐后地向前挤,伸着手,喊着,声音嘈杂地混成一片:
“轮到我了!杨神医!给我看看吧!”
“我先来的!杨神医,我这腰疼了十几年了,下雨天就直不起来!”
“我经常头晕得厉害!眼前发黑!先给我看!”
“还有我!我这老寒腿......”
一时间,人群如同潮水般涌上来,瞬间将杨不凡和她面前的八仙桌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个水泄不通,几乎密不透风。
场面一度近乎失控,嘈杂声、呼喊声、推搡声不绝于耳。
最后还是德高望重的老村长陈伯,不得不站上了桌子再次扯着已经有些沙哑的嗓子,挥舞着烟袋杆,连吼带劝,加上几位村中长辈的协助,才勉强将这过于“热情”的人群再次安抚下来,重新维持住了一条歪歪扭扭却总算能通行的队伍。
杨不凡沉稳地坐在八仙桌前,继续为排队的村民诊治。
她为几位面色潮红、自述时常头晕目眩的老人诊脉后,提笔写下药方,温言道:
“几位阿伯阿婆,这是肝阳上亢所致的高血压。我开个简单的茶饮方子:天麻平肝潜阳,钩藤清热熄风,决明子清肝明目。每日取适量,沸水冲泡代茶饮,关键在于务必坚持低盐饮食,咸鱼、酱菜这些都要少吃。”
老人们连连点头,如获至宝般接过方子。
接着,一位面色萎黄、双手总是下意识捂着腹部的村妇坐下,诉说自己常年胃部冷痛,稍吃不对就腹泻不止,担心是不是绝症。
杨不凡仔细查看她的舌苔,又问了几个问题,便从药包中取出干姜、白术、茯苓等药材,一边配比一边解释:
“大姐,您这是脾胃虚寒,运化无力。干姜温中散寒,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利水渗湿兼能宁心。三药合用,温补结合,慢慢将中焦的寒气化掉,脾胃功能自然就能恢复。”
将配好的药包仔细系好,递过去,叮嘱着煎服方法和饮食禁忌。
妇人一听不是什么大病,拿着药喜笑颜开,嘴里夸着:“小姑娘你这嘴可真甜,我这岁数了还叫大姐,改叫婶子了。”
她边说边站起,屁股刚刚离开座位,下一位就立马挤过来坐下,嘴里说着:“神医,看看我,看看我!”
......
她不仅仅是在开方治病,更像是一位传道授业的师者。
每诊治一人,她都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念,或是引用《本草纲目》中对药材性味归经的精辟论述,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的根源、药效的原理以及日常调养的精要。
其言辞条理清晰,引经据典却毫不晦涩,仿佛将博大精深的中医智慧,化为了滋养身心的涓涓细流,浸润着每一位聆听者的心田。
即使什么都听不懂的,也在她好听的声音中安抚了烦乱的心绪。
她这旁征博引、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现场教学”,通过直播镜头,迅速引爆了网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