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论法,浮屠(2/2)
这里古木参天,苔痕斑驳,一座座形制古朴饱经风霜的石制浮屠塔静静矗立,陪伴着历代圆寂的高僧大德。
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所谓浮屠就是佛塔,早期主要用于收藏舍利,后亦用于收藏经卷、佛像、法器,庄严佛寺。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问佛陀,怎样做才能表示弟子们对他的忠心和虔诚。佛陀听后,将身上披的方袍平铺于地,再将化缘钵倒扣在袍上,然后把锡杖竖立在覆钵上。释迦牟尼圆寂后,弟子们按照此形制建了八座佛塔供养其舍利,并作礼拜之用,以表示自己的虔信。
《魏书·释老志》言:“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
惠寿大师步履沉稳,并未走向那些高大显眼的塔墓,而是径直来到角落处一座看似普通,甚至有些风化了的浮屠塔前。塔身布满青苔,上面石刻已然模糊难辨。
他面向石塔,双手合十,神色庄重,口诵经文:
“……归命本觉心法身,常住妙法心莲台……本来具足三身德,三十七尊住心城……祛除灾厄安国土,随方奉侍为本誓……”
诵经声止,惠寿大师依照某种特殊的手法,在塔基几处不起眼的位置或按或叩。只听一阵轻微的响动,塔身靠近底部的一块石板竟缓缓向内滑开,露出了一个幽深的洞口。
惠寿大师俯身,小心翼翼地从洞中取出一个长约两尺、宽一尺的铜盒。
铜盒表面布满了暗绿色的锈迹,上面雕刻的莲花与梵文图案也已磨损大半。
他将铜盒置于一旁早已清扫干净的石台上,在众人屏息凝神的注视下,轻轻开启了盒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