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夫妻过年(2/2)
沈淮开了私库,给
底层的衙役十二文,六房掌事六十文,同知通判二百文。
不多,就图个吉利。
往年都没有,今年突然有复工利是,大家都非常开心。
月亮谷堤坝也开始动工。
为了赶工期,除了还未服徭役的人员,官府还大量招工,争取赶在清明前后完工。
开工第一天,官府特意加菜,图个吉利。
鲜蔬坊在沈淮的授意下,也送来了几百斤的黄芽菜。
这个时节,蔬菜生长缓慢,地里的芥菜和萝卜都吃腻了,乍一吃到新鲜蔬菜,大家都很高兴。
纷纷夸沈东家(沈木)仁义。
上元节当天,沈淮带谢知微去城外道观上香祈福。
这时候还春寒料峭,山上只有少量的乔木发出嫩芽。
道观中有猜谜活动。
猜中十个谜题者,获得一盏祈福灯,沈淮觉得这个寓意不错,便参与进去。
得到的灯,送给谢知微。
要看县试在即,沈淮回去之后继续整理真题,然后让谢不二寄往各县。
与此同时,去附近小镇的学堂视察。
沈淮这次过来,主要是了解考生的学习情况,与上次看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有所不同,这次更有针对性。
主要是看考生的学习面貌以及夫子的教学方案。
科举考试,除了学生自身努力,夫子的教学方法也很重要。
这个学堂是镇上最好、学生最多的。
此次参加县试的学生一共有六个,目前进入冲刺阶段。
“紧张吗?”沈淮问。
一名学子起身,拱手作答,“回大人,不紧张。”
“很自信,不错。”沈淮笑着把手往下压,示意该生坐下,“那本官考考你们,若是答得好,有奖励。”
顿了顿,又补充道,“可以抢答,答得好有奖,反之则无。”
听到有奖励,六位预备考生跃跃欲试。
“听好了。”沈淮出题,“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何解?”
这是一道经文题,出自论语。
大家纷纷举手,速度最快的是那个说不紧张的学子。
只见他站起来,口齿清晰,有理有据的阐释。
“还不错。”沈淮开口,“奖励一刀纸。”
那位学子很高兴,“多谢大人。”
“你叫什么名字?”沈淮问。
“回大人,小子姓卫,单名一个远字。”
卫远是这批学生中,成绩最好的,家里条件也是最不好的。
但是他的家人为了把他供出来,很努力,卫远本人也励志科举,学习非常刻苦。
三道抢答题完毕,沈淮查看他们的课业、月考试卷。
发现卫远的字颇有灵性,他所做的笔记也与旁人不同,答题思路也很灵活。
沈淮知道他是一个喜欢思考分析、总结原因的学生。
事实上,卫远也是这样的学生。
夫子对他很满意,多次在沈淮面前夸这个学生。
越是深入交流,沈淮越觉得眼前这位夫子像自己的启蒙夫子,小魏夫子。
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对学生的态度,都很像。
尽职尽责,倾尽所能。
临走前,沈淮留下几份真题和一套黎山出版的四书五经给学堂,还有二两银子作为几位学子去县试的路费。
这个叫卫远的学子,沈淮记住了,并交代谢不二关注后续情况。
接着,沈淮去了县学,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谕的教学方案。
今年不仅有县试、府试院试,还有乡试。
沈淮想知道,大家的准备到哪个阶段了。
宜林县学有自己的计划和步伐,什么时候学什么,该重点学什么,安排得一清二楚,学子氛围比平云县和临川县的浓多了。
教谕也是几个县中为数不多的进士。
宜林县也是青阳郡中,学生最多的县份,每年报名乡试,宜林县人数最多。
秉承着来都来了的想法,沈淮去了一趟县衙,看看微梯田的试点。
开发得比较慢,一个多月过去,才开了七八亩。
堆肥法还在进行中。
沈淮索性与宜林知县聊县试的事情。
回到青阳郡,沈淮开始忙碌模式,把堆积了几天的文件处理了。
二月的县试,如期进行。
各县没有特别的事情发生,沈淮叫人留意的卫远,考了本县第三。
他打算继续参加府试之后,才入县学。
这个时候,大家开始忙着春耕。
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
衙门的公廨田,从今年开始,不租了,衙门自己安排人耕种。
两座山头已清理完毕,开始挖坑,等沤的肥好了,就可以开始种桐油树苗。
白桦村的试点梯田,开始拔掉芥菜,准备种上春荞麦。
村长很上心,前期的除草耕地做垄,都是亲力亲为的,那些壮汉想偷懒都难。
村长作为官府的传话人之一,肯定是积极响应官府的政策的,所以村长家也报名开荒了。
自然希望开发梯田是成功的。
除了开发梯田,沈淮还在旁边开了两座山,打算种桐油树。
为什么种这个呢?
一来是黔中地界种的非常少,青阳郡内就一家桐油作坊,而且产量非常少。
二是隔壁省的产量也很少,三是种植桐油树,可持续创收。
要是形成规模,就可以销售到周边各郡以及它省。
何况,北方不适合种植桐油,需求量又大,不愁没人商贩运转。
青阳郡山地多,耕田少,得从其他方面找补,沈淮觉得,除了在缓坡开发微梯田,可以在山上种桐油树,把劣势转为优势。
为此,沈淮派人去走访种植桐油树的农户,并跟他们预定桐油树苗。
并留几个农吏去取经。
只有官府的人会了,日后才能更好的去指导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