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2/2)
老人猛地抬起头,死死盯着沈良,像是看到了什么稀世珍宝。
“年轻人,你是哪个单位的?师父是谁?”
“红星钢铁厂,沈良。没师父,自己瞎琢磨的。”沈良终于抬起头,笑了笑。
“瞎琢磨?”老人苦笑一声,“我搞了四十年机械,怎么就没琢磨出来这个液压锁?你这个思路……绝了!”
老人放下暖水瓶,也不管地上脏不脏,直接一屁股坐在沈良旁边,指着图纸上的另一个部位:“那你看看这个斗杆油缸,怎么解决冲击力过大的问题?”
“加缓冲垫不行,那是治标不治本。”沈良顺手在地上画了个图,“得改油缸结构,做成阶梯式的缓冲腔……”
这一老一少,就这么坐在满是灰尘的地下室地板上,对着一张发黄的苏联图纸,展开了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
赵局长在旁边看着,完全插不上嘴。他只觉得这两个人嘴里蹦出来的词儿,每一个字他都认识,连在一起就像天书。但他能感觉到,那个平时沉默寡言、有点傲气的老专家何总工,此刻就像个求知若渴的小学生,对沈良的态度从惊讶变成了敬佩,最后甚至带上了一丝狂热。
不知过了多久,何总工长叹一口气,摘下眼镜擦了擦眼角的湿润。
“后生可畏啊……后生可畏。”老人颤抖着手拍了拍沈良的手背,“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觉得咱们国家的机械工业离世界先进水平太远,有生之年怕是赶不上了。今天听你一席话,我这心里……亮堂了!”
沈良看着老人那双浑浊却充满希望的眼睛,心里也是一热。
“何老,咱们能赶上的。”沈良坚定地说,“不仅能赶上,还能超过去。您身体硬朗着点,以后还得帮我把关呢。”
“帮你把关?”何老笑了,“我这个老头子还能有什么用?”
“用处大了。”沈良认真地说,“我想搞个重工研究院,专门攻克这些‘卡脖子’的技术。光我一个人不行,得把咱们国家散落在各地的那些老专家、老技工都聚起来。您就是这面大旗!”
何老愣了一下,随即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好!好!只要你需要,我这把老骨头就交给你了!”
走出资料室的时候,已经是深夜了。
北京的夜空格外深邃。
沈良站在台阶上,深深吸了一口冷冽的空气。
连铸机立项了,挖掘机的技术难点有了何老的认可,接下来就是招兵买马。
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但他不孤单。
有陈部长这样的魄力领导,有赵局长这样的坚定支持者,有何老这样的技术脊梁,还有厂里那些为了一个零件能熬几个通宵的老师傅们。
这股力量汇聚在一起,足以把这片土地上的贫穷和落后,砸个粉碎。
“赵局,明天回厂之后,我想先去一趟废品收购站。”沈良突然说。
“去那儿干嘛?”赵局长还在回味刚才地下室的那一幕,脑子有点转不过弯。
“找宝贝。”沈良神秘一笑,“造挖掘机,缺个液压泵壳体。我记得那年……哦不,我听说,有些报废的苏联坦克的变速箱壳体,稍微改改就能用。”
赵局长翻了个白眼:“你小子,真是掉进钱眼儿……不对,铁眼儿里了!”
沈良哈哈大笑。
笑声在空旷的大院里回荡,惊起几只在树梢栖息的麻雀。
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前夜,一只钢铁巨兽的雏形,正在这个年轻人的脑海中,缓缓睁开了眼睛。
废品收购站的大铁门半掩着,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
初春的寒风卷着一股铁锈和机油混合的怪味,直往人鼻子里钻。
沈良双手插在军大衣兜里,像是进自家后院一样熟练地跨过地上一堆扭曲的钢筋。
赵局长跟在后面,小心翼翼地提着公文包,生怕那油污蹭脏了他刚熨好的中山装。
“哎,那谁!干什么的?”一个穿着油渍麻花蓝大褂的老头从一堆旧轮胎后面探出头,手里还攥着个半拉的收音机,满脸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