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终究错付,朱棣的遗言(2/2)
但这些事,不能不做,我若是不做,就需要你们来做。
尤其是北方的鞑靼与瓦剌,我若不北征,朝廷哪里有发展的环境。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情,你爹要做的那些,是可以的。
但仅仅只是那些,还不够。”
“如今鞑靼虽然已经被我重创,但瓦剌主力尚在,这次已经无法作战,班师回朝已成为必然。
在我们离开之后,瓦剌的马哈木之子脱欢,其人有枭雄之心,锦衣卫已经查探了诸多情报证明。
此人必然会设法统一瓦剌,又加上鞑靼被重创,数十年之内都难以恢复,脱欢只要统一瓦剌,必然会吞并鞑靼部。
到了那时,瓦剌就会成为大明的劲敌,成为大明真正的北患。
你爹无法指望他出兵,你记住,在你登基之后,你爹也让大明休养生息一些时间了,到时你一定要亲自率兵,重创瓦剌,处决脱欢。
唯有如此,可让大明边患,彻底消除,从此让瓦剌再难恢复,从此将不成气候。”
朱棣对瓦剌,格外的担心。
本来他是准备自己亲自解决这些的,但如今,已经不可能了。
这些年他一直在重视北方的情报,瓦剌与鞑靼的情况,他一直都知晓,这也是为什么鞑靼与瓦剌每次好不容易恢复,他就会恰到那时出兵。
朱棣深知在如今的草原局势下,一旦真的出现那种情况,大明北境,就真的危险了。
对朱高炽他不抱有任何希望,他唯有将希望寄托在朱瞻基身上。
朱瞻基闻言,坚定的点头应下。
“爷爷,我知道了,若是瓦剌真的崛起,我一定如同爷爷一般,领军将其重创。”
朱瞻基深深按照杨士奇所说的在做,那就是朱棣说什么,他都同意下来。
其实对于北征,朱瞻基心头更加在意的是朱高煦的大汉。
和朱高煦的大汉比起来,哪怕就是瓦剌的脱欢统一瓦剌部与鞑靼部,威胁都没有朱高煦那里来得大。
但这些,朱瞻基知道不能说出来,他只能放在心里面。
朱棣听着朱瞻基的回应,由衷的笑了,这才是他的大孙啊。
“好,大明有我大孙,我也放心了。”
“军事上,除了这点,你还要注意大军的操练与武器装备的革新。
三大营一定要打造好,不可让战力下滑了,要从各军之中挑选新鲜血液进入,要不断加强。
唯有强大的大军,才能应付各种危险,也是你手中真正的底牌。
而武器装备,主要在于火器。
这次北征,你也看见了,火器的先进,可以让大军有着更为强大的战力,对战场局势的影响,尤为大。
你爹虽然也重视火器,但并没有太过于重视,尤其是有着你二叔的例子在前,他的思想,是不对的。
你以后要全面注重火器发展,火器监、铁器监这些,多给他们一些待遇,没有什么的,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越发卖命。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是如此,不要去在意那些蝇头小利,更不要被其他那些人给带偏了方向。”
火器的发展,朱棣一直都无比的重视,但却是一直跟不上大汉的火器发展,这点,朱棣也很是无奈。
该想的法子他都想了,也都用了,但就是被朱高煦的大汉甩开一大截,他能怎么办?
朱瞻基听到这里,肃然凝声道:“爷爷,我知道了,我一直都重视火器监、铁器监的,后面我一定会更加重视!”
朱瞻基回答得无比的决绝,心中显然也下定了决心。
其实这点都不用朱棣说,朱高煦那里给的压力太大,这些是朱瞻基自己都打算要做的。
尤其是这次北征,亲身经历战事之后,他才能越发直观的感受到先进火器带来的压迫感与震慑感。
大明如今的火器,他都已经感到震撼了,一想到大汉那里还有更为强大的火器,朱瞻基心头是怎么也放松不下来。
这是真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如果没有大汉的对比,他又哪里会有这么多的烦恼。
朱棣听到朱瞻基的回答,心头更加的欣慰。
果然,朱瞻基比朱高炽,要优秀太多。
不再去想,朱棣趁着这一会头脑还有些清明,趁着还有思绪,继续开口。
“大孙,民生上你也要注意,你爹虽然接下来会重点发展民生,但新政不可断。
新政的实行,可以让大明百姓的赋税得以降低,更能让百姓以后过上更好的日子。
这是大明的根本,你一定要继续实行下去。
在你到时重创瓦剌之后,你也要停下兵戈,发展民生,唯有自身强大,才能应对各种外面的危险。
如今你二叔已经挡下了外面的诸多危险,你只需要对付瓦剌即可。
若是你实在无法重创瓦剌,可以让你二叔出手。
大明的百姓已经苦了很多年,大明直到现在,都依旧没有盛世诞生,这是不好的。
大孙呐,你一定要亲手缔造出大明的盛世。
我大明的武功,已经不弱于当初的汉、唐,唯有盛世,还差了许多,你要做到。”
这点,朱棣是真的对朱瞻基,以及朱高炽都抱有很大的期望。
他是造反上位,他想要洗涮那些名声,他要证明大明的武功,他要解决大明边患,只能不断用兵,只能将那些事,先去做。
他做了之后,朱高炽与朱瞻基只需要发展民生,降低徭赋二项,休养生息,盛世就会逐渐到来。
尤其是如今实行的新政,只要坚持做到,大明的盛世,在他看来会超越历朝历代。
想到这里,朱棣继续道:“除了新政,还有一些后续要实行的政策,在我书柜最上面的第四个抽屉里,到时你取出来,一一实行下去,如此才能让这盛世,变成真正的盛世。”
朱瞻基听着这些,心头一时有些默然。
其实朱棣的其他政策,他都是认同的,唯独就是新政,在他看来,真的有那个必要吗?大明真的要跟着朱高煦的大汉走吗?
之前虽然迫于朱高煦一时的压力,满朝同意了新政的推行,只为尽快提升国力,以对抗大汉。
但实行以来,进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反而各种反抗层出不穷。
明明大明在实行新政,但产生的收益,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朱瞻基心头都在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