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朱棣心头的惊讶与沉重,对朱高煦的欣慰(2/2)
朱棣一时很是疑惑,按照朱高煦所说的人口增长,不至于就他看见的这些孩童。
尽管已经不少了,但他依旧感觉到了不对。
朱高煦听到这里,却是自豪的笑了。
“爹,你没有看见那么多就对了,是因为另外那些孩子,都在上学,这会还没有放学。
在这里,每个村庄都有一所学堂,不过虽是学堂,按照人口的多少,大小也是有所区别的。
许多孩童在年级达到后,家中的人可以根据贡献度入学。
至于这个时候还能看见的孩童,要么是年龄还不够,要么是学堂满了,只能等到第二年才能抽取入学的人。”
对于这点,朱高煦确实自豪,因为大汉的所有村庄,都有这样的学堂,哪怕朝廷每年需要在这方面支出众多的开销,但都会有。
在大汉,真正的普通百姓子嗣,都是可以进入到学堂学习知识的。
朱棣听着这些,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大明在这方面有投入,但没有达到这里的这么夸张,能够在
而且读书的人,在大明其实是少部分的人,大部分人,尤其是普通百姓,其实都是接触不到的。
因为需要不少钱,普通百姓连生存都做不到,哪里供得起子嗣读书学习。
朱棣心头很是沉重,当这些知道之后,他才逐渐有些明白大明与大汉,相差的好像不止是表面所看见的那些。
这些信息,以往他是不知道的,而是如今来到这里之后才知道的。
对于朱高煦做这些,他是佩服的,每个村庄做到有学堂,全部是朝廷负责的,这笔财政负担,他可太清楚有多大了。
而要做到这些,还有一个根本的前提,那就是能够解决普通百姓的吃食问题,这个才是所有政策实行的根本。
这点要是做不到,其他的,都是虚浮的。
这才是朱棣沉重的根本原因,因为大明就做不到这些,相差实在太远了些。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大明与大汉的隐形差距,是有多大了。
到现在他还没有真正看到大汉的百姓是什么样的,朱棣都有些后悔来了。
早知道这样,他过来干嘛?给自己找不自在?还是来通过大汉衬托他的无能的?
他朱棣是大明皇帝,百姓吃不起饭,连年有灾荒,饿死的百姓不知多少,他就是第一责任人。
皇帝确实至高无上,掌握天下人的生死,但只要坐上了这个位置,在朱棣看来还要肩负起皇帝该有的责任,才能是一个皇帝。
大明的百姓如今依旧过得不好,他没有责任,谁有责任?
唯一让朱棣高兴的,就是他已经在改变大明了,这次经过了朱高煦的配合,大明也在实行新政。
虽然配套的政策还没有实行下去,还无法做到这里所见的,但起码有了一个盼头,那就是在这里看见的,将来大明有朝一日,也有希望能够做到了。
朱棣平复下来,看向朱高煦的目光,满是欣赏。
这才是他朱棣的儿子,是他们老朱家最优秀的人,多少人没有做到的事情,朱高煦做到了。
“老二,你做得很好,这才是身为大汉的王所应该做的。
今后大明也会好起来的,等新政彻底推行开来,你看着吧,大明会越来越好的。”
朱高煦只是笑了笑,并没有说话。
他不想打击朱棣,朱棣所实行的新政,他是知道的,但朱高煦很清楚,仅仅只靠这样,根本还不够,还需要许多的政策一同实行,才能有效果。
他不打击朱棣,是因为这起码是一个好的改变,朱棣也在尝试做这些,比起大明的那些人,包括朱高炽、朱瞻基在内,都要好太多了。
从朱高炽、朱瞻基的反对来看,朱高煦就已经没有对大明实行这些抱有太高的期望。
朱棣到底年纪比较大了,还能有多少时间?
朱棣还要解决北边的边患,也就是瓦剌与鞑靼,留给朱棣改变的时间,并不多了。
朱棣要是做不到,后面的朱高炽与朱瞻基嘛,就算了。
“我们继续进去吧,你想要知道什么,可以问问百姓,会有你想要的答案。”
朱高煦带着朱棣继续往前走去,又让人去联系卖手工小商品的一户人,以经商的名义,让朱棣可以问问百姓。
来到这户人的家中,朱棣看着百姓居住的木房,还不是土墙房,以及院落里面的鸡鸭,旁边猪圈里的猪,还有一头耕牛,孩童在院落以及外面玩耍,大人则是编着竹筐。
虽然穿的是麻衣,但脸上的笑容,饱满的脸庞,目光所及的一切,都在告诉着他这户人过得并不差。
“朱掌柜,老汉已经让邻居都来帮忙了,这次你们要得急,一时间没有那么多,劳烦喝杯凉茶等一等。
两个时辰就能做好,绝不耽搁朱掌柜的生意。”
朱高煦没有说话,而是彻底交给朱棣。
朱棣也没有客气,没有任何在意的坐下来,一脸的笑容。
“好,那便等一等,我听你刚才说话,老人家你念过书?”
“哈哈,朱掌柜夸奖了,我这把老骨头哪里念过书。
不过承蒙我家大王对我们好,我家大孙已经进入学堂念书三年了。
他回到家中后啊,都会教一教他的弟弟妹妹们,我也跟着学了两年。”
朱棣闻言,看了一眼朱高煦,笑得更加的开心了。
“看来你们有一个好大王,是福气啊。”
“那可不是,若是没有大王,我们一家恐怕都饿死了。
当初从大明迁移过来,幸好有大王给我们吃的,还盖房子,分地给我们种,还让我们这些人能够读书。
我家那大孙,我可是给他说了,要好好读书,将来报效大王,要向大王报恩。
家中的五个儿子,三个都让他们去参军了,每年我们家都要参与开荒,自己带吃的,工具也自己准备,就是想着为大王做点事。”
这老汉说到这里,都是一脸自豪的神情。
朱棣听后却是一怔,总共五个儿子,三个儿子都还主动参军,还主动参加开荒,还自己准备吃的,自己带工具?
这样的百姓,为什么大明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