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杜鹃啼魂(2/2)
这年春天,钱塘县来了个年轻的画师,名叫张砚。他听说了杜鹃啼魂的故事,觉得十分感人,便决定进山写生,想把这带着悲情的鸟儿画下来。进山那天,雨下得正密,张砚撑着油纸伞,踩着泥泞的山路往上走。忽然,他听到一阵“不如归去”的叫声,抬头一看,一只杜鹃鸟正落在不远处的树枝上,羽毛被雨水打湿,显得格外凄凉。
张砚赶紧支起画架,拿起画笔,可刚画了几笔,那杜鹃鸟就飞走了。他顺着鸟飞的方向追过去,不知不觉走到了山深处的一座破庙前。破庙里积满了灰尘,墙角还堆着一些枯枝。张砚正想转身离开,忽然看到供桌后面有个东西在发光,走近一看,竟是一个雕花的梳妆盒,上面的缠枝莲图案已经有些模糊,但依稀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张砚把梳妆盒捡起来,擦掉上面的灰尘,发现盒子的角落里刻着两个小字:“明薇”。他心里一动,想起了李阿婆讲的故事,这想必就是沈明给杜薇打的那个梳妆盒。他捧着梳妆盒,走出破庙,又听到了杜鹃的叫声,这次的叫声似乎柔和了一些,不再像之前那么凄厉。
张砚把梳妆盒带回了住处,仔细擦拭干净,又找来颜料,小心翼翼地修补着上面的花纹。他想,这盒子里藏着杜薇和沈明的爱情,不能就这么埋没了。修好后,他把梳妆盒送到了钱塘县的城隍庙,供在神像旁边,还在旁边立了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杜薇寻夫的故事。
从那以后,每当杜鹃鸟啼叫的时候,城隍庙周围的人就会去看看那个梳妆盒。有人说,夜里曾看到一个穿青布衫的女子,站在梳妆盒旁边,静静地看着上面的花纹,而树枝上的杜鹃鸟,就静静地陪着她,不再啼叫。
李阿婆听说了这件事,特意拄着拐杖去城隍庙看了看。她摸着梳妆盒上的缠枝莲,眼泪又掉了下来:“杜姑娘,你终于和沈郎的念想团聚了,以后不用再哭了。”话音刚落,窗外传来一声杜鹃叫,那声音清亮了许多,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又像是一声释然的轻笑。
后来,钱塘县的人就把那只杜鹃鸟叫做“啼魂鸟”,把杜薇的故事一代代传了下去。每年春天,当杜鹃鸟开始啼叫的时候,人们就知道,那是杜薇在提醒大家,要珍惜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而那只杜鹃鸟,也依旧年年春天在山间飞翔,叫声里不再只有悲伤,还有了一丝对人间烟火的眷恋。
宣和七年,金兵南下,临安城也陷入了动荡。很多人背井离乡,四处逃难。李阿婆因为年纪大了,走不动路,只好留在家里。有一天,她又听到了杜鹃的叫声,这次的叫声格外急切,像是在催促着什么。她扶着门框往外看,只见一只杜鹃鸟在她家院子上空盘旋,不停地叫着“不如归去”。
就在这时,邻居慌慌张张地跑来说:“阿婆,金兵快到了,您快躲一躲!”李阿婆叹了口气,说:“我老了,走不动了,就在这儿等着吧。”她回到屋里,拿出沈明当年捎回来的那封短信,又摸了摸梳妆盒的仿制品——那是张砚后来特意给她画的,放在桌上。
忽然,院子里的杜鹃鸟飞了进来,落在窗台上,对着她叫了几声。李阿婆看着鸟,笑了:“杜姑娘,你是来接我了吗?也好,到了那边,我就能见到我家老头子,也能见到你和沈郎了。”她把短信揣进怀里,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等金兵冲进院子的时候,只看到一个老人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窗台上的杜鹃鸟扑棱棱地飞走了,留下一串“不如归去”的叫声,消失在茫茫的烟雨中。
后来,有人说在金兵退去后,看到城隍庙的梳妆盒上,多了一层淡淡的光晕。而那只杜鹃鸟,依旧在每年的春天啼叫,只是叫声里,多了几分安宁。人们都说,杜薇的魂魄终于和沈明团聚了,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过着缠缠绵绵的日子,就像梳妆盒上的缠枝莲,永远不会分开。
岁月流转,朝代更迭,钱塘县变成了杭州城,可杜鹃啼魂的故事依旧在民间流传。每当暮春时节,雨声伴着杜鹃的啼叫响起,老人们就会给孩子们讲起那个千里寻夫的杜薇,讲起那个雕着缠枝莲的梳妆盒,讲起那只带着思念的鸟儿。而孩子们总会睁着好奇的眼睛,望着窗外的青山,仿佛能看到那个穿青布衫的女子,正站在山坳里,等着她的丈夫归来。
这世间的爱情,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平淡如水,可像杜薇这样,用一生去等待,用魂魄去思念的,却格外动人。那杜鹃的啼叫,不仅仅是一个女子的悲鸣,更是对爱情的坚守,对承诺的执着。它提醒着每一个人,在这短暂的一生中,要好好爱,好好相守,不要让“不如归去”的遗憾,伴随一生。
如今,杭州的青山依旧,春雨依旧,杜鹃鸟的啼叫也依旧。只是当人们听到那“不如归去”的叫声时,心里不再只有悲伤,更多的是对爱情的敬畏,对生命的珍惜。而那个雕着缠枝莲的梳妆盒,虽然早已不知去向,但它所承载的故事和情感,却像山间的清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永远不会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