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唐储君 > 第38章 琉球兴修水利 稻产倍增

第38章 琉球兴修水利 稻产倍增(2/2)

目录

阿福叔给王博士斟上米酒,感慨道:“以前部落之间总为争水源打架,现在水渠通到每家田里,谁也不用抢了。昨天山北的人还送来了他们种的红薯,说要换咱们的新米呢。”

这话说到了阿麻和利的心坎里。他想起以前,山南、山北为了争夺有限的水源,每年都要械斗,死伤人是常事。如今水利修好了,粮食够吃了,部落首领们碰面都笑着打招呼,孩子们还在一起放牛、读书,哪还有半分敌意?

秋收结束后,李县令特意写了封奏报送长安,里面说:“琉球百姓,仓廪实而知礼节,如今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邻里相助,如化外之境。此皆赖大唐农技之功,农官之劳也。”

奏报里还附了一张琉球新米的样品,和一本阿麻福记录的《琉球农事记》,详细记载着水车的用法、双季稻的种植时间。李承乾看到奏报时,正在和大臣们商议明年的春耕,当即拿着样品对众人说:“你们看,这就是琉球的新米!三年前,那里还是刀耕火种;如今,亩产堪比江南。可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农技才是安边的根本。”

他下旨嘉奖王博士,升其为“琉球农官令”,赏锦缎百匹;又赐琉球“嘉禾县”的美称,豁免次年一半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多养牛羊”。

旨意传到琉球,王博士捧着圣旨,对围拢来的百姓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跟着大唐的法子干出来的!陛下说了,明年还要送麦种来,让咱们种麦子,以后既能吃米饭,又能吃馒头!”

百姓们欢呼雀跃,自发在水渠边立了块“唐恩碑”,刻着“大唐农官王博士,教我水利,授我稻种,使我琉球,岁岁丰登”。阿麻和利带着儿子阿麻福,亲手为石碑培土,说:“这碑要立得比城墙还牢,让子孙后代都知道,是大唐让咱们过上了好日子。”

冬天的琉球,田野里看不到闲置的农夫。大家趁着农闲,跟着王博士修水渠、造农具,还在山脚下开垦新田。山南的部落首领甚至提议,要修一条从首里城到山北的大道,用大唐的法子铺石板,“让新米能更快运到粮仓”。

阿麻福在日记里写道:“以前觉得长安很远,现在才知道,长安的稻种、长安的水车、长安的法子,早就到了琉球。原来大唐不在天边,就在咱们的田里,在咱们吃的米饭里。”

王博士看到这段话,笑着在后面批注:“天下本一家,何分天边近?”

开春后,大唐的麦种送到了琉球。农夫们学着种麦子,田埂上的水渠继续延伸,水车的吱呀声在山谷里回荡。首里城的集市上,新米、新麦摆得满满当当,唐商们用丝绸换粮食,说要“运到长安,让陛下尝尝琉球的味道”。

阿麻和利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的稻田和水渠,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整个琉球连在一起。他忽然明白,李县令说的“化外之境”,不是没有规矩,而是人心齐了,规矩自然就有了。就像这水渠里的水,不抢不夺,却能滋养每一寸土地,这才是大唐带来的真正财富。

海风拂过稻田,吹起金色的稻浪,也吹动了“唐恩碑”上的字迹。阳光下,那些字仿佛活了过来,变成了水车、水渠、饱满的稻穗,变成了农夫们的笑脸,在琉球的土地上,写下最生动的“大唐”二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