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唐储君 > 第37章 唐商赴倭 开设商铺

第37章 唐商赴倭 开设商铺(2/2)

目录

他的儿子王二郎在院里开了个“唐话班”,教倭人说汉语、写汉字。来学的有商人、武士、甚至还有贵族小姐,课堂上“之乎者也”的声音,与院外的倭语叫卖声交织在一起,竟格外和谐。

“爹,昨天有个倭国武士,想用他的佩刀换咱们的《孙子兵法》。”王二郎拿着本倭人写的汉字作业,笑着说,“我说‘书不卖,但可以借你抄’,他高兴得给我鞠了三个躬。”

王元宝点点头:“做得对。生意不只靠钱,还得靠情分。你看这博多湾的倭人,以前见了唐商还躲着走,现在见了就喊‘唐兄’,这就是进步。”

奈良的贵族们也常来“宝昌号”串门。二皇子和安乐县主甚至微服私访过一次,指着货架上的《农桑辑要》说:“王东家,能不能多进些这样的书?太学的学子都抢着看。”

王元宝当即拍板:“殿下放心!我已让人在长安开了家书局,专门印刷倭人需要的典籍,以后每月送一次货。”

安乐县主笑着说:“那我替太学的孩子们谢过王东家了。对了,他们想学大唐的算盘,你能不能捎些来?”

“没问题!”

随着唐商越来越多,倭国的“唐物热”也烧到了民间。博多湾的渔民开始学着做唐式鱼丸,山南的农夫用起了唐式曲辕犁,连街头的乞丐,都能哼两句《秦王破阵乐》的调子。有个倭国小吏在日记里写道:“晨起饮唐茶,午食唐饼,暮读唐书,不知是在倭国,还是在大唐。”

王元宝把这日记拿给伙计们看,感慨道:“咱们来倭国,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把大唐的日子过给他们看。日子过得好了,谁还愿意打仗?这生意,做的是买卖,结的是善缘。”

年底盘点时,“宝昌号”的账本上记着:全年销售额达五十万贯,盈利二十万贯,比在长安时翻了一倍。更让王元宝得意的是,他促成了三桩唐倭商人的联姻,还帮着博多湾建了座唐式码头,连薛仁贵路过时都特意来看他,说“你这商铺,比水师的楼船还能安人心”。

消息传回长安,西市的商人们炸开了锅。张五郎的弟弟、李大夫的表亲,都带着本钱往倭国赶,说“要去博多湾分一杯羹”。李承乾听说后,笑着对裴炎说:“商人逐利,却也能载道。他们把丝绸卖过去,把安稳日子也带过去了,这比朕派十队宣讲使都管用。”

他下旨,在博多湾设立“唐商公所”,由王元宝担任所长,负责协调唐倭商人纠纷,还赐了块“海内存知己”的匾额,挂在公所大门上。

春日的博多湾,“宝昌号”的伙计们正在卸货,最新一批货里,有安乐县主要的江南丝绸,有太学要的《史记》,还有倭国工匠订的唐式工具。王元宝站在门口,看着街上往来的唐商和倭人,忽然觉得,这海东的海,和长安的河,真的连在了一起——用丝绸、瓷器、茶叶,用商铺、酒肆、书坊,用无数个像他这样的唐商,一点点连起来的。

夕阳落在“宝昌号”的匾额上,金光闪闪。王元宝知道,他的生意还会做大,还会有更多唐商来倭国,把大唐的烟火气,带到这片海东的土地上。而这,或许就是最温柔的征服——不是靠刀枪,是靠日子,靠那些让人想起来就觉得温暖的烟火气。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