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人心思变(2/2)
为了争夺水源、柴薪,乃至一块稍好的扎营地盘,口角乃至斗殴已非鲜事。
今日上午,这场因粮食而起的冲突,不过是连日来积压矛盾的又一次爆发。
~~~
城南军营深处,一座戒备森严的大帐内,姜镶与他的两个兄弟正在密谈。
“大哥,那个吴三桂欺人太甚!“姜家老二姜瑄愤然拍案,“今日又克扣粮草,若非杨珅来得快,弟兄们非要跟那些吴狗拼个你死我活!”
老三姜瑜在一旁冷声附和道:“他吴三桂何曾把我们当自己人,不过是想让我们在前面当炮灰罢了。”
姜镶倒是脸色平静,看不出喜怒,他缓缓开口:“我等被调离大同,如今从商洛溃败,犹如丧家之犬,寄人篱下,受此屈辱,也是意料之中。”
“难道我们就任人宰割?“姜瑄怒道,“大哥,咱们姜家在大同是何等威风,现在却要处处受这窝囊气!”姜瑄说着袖子一甩,“他娘的,我们不如带着儿朗们直接回大同算了。”
姜镶骂道,“你闭嘴,我们若直接回大同,阿济格那老鞑子岂能放过我们。”
姜瑄骂骂咧咧的嘀咕,“大哥,你和吴三桂都是清廷封的汉王,凭什么咱们的军粮受他的调配和压制。”
房内一阵沉默。
姜镶眉宇间终于出现一片阴郁,当初清廷封他为“西凉王”,确实让他暗暗高兴了一阵子。
姜家控制着河西走廊,相当于控制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所以才能财源广进。
谁知道清廷同时在陕西这边封了吴三桂为“平西王”,这就让姜家人有点难受了。
清廷是乐于见到姜、吴之间存在竞争,甚至可能是刻意这样做,企图运用“以藩制藩”的策略,防止他们任何一个坐大或者联合起来反噬清廷的。
这一点姜镶心里是非常不爽的,阿济格把他调来商洛防御明军,面对张煌言、贺珍的突然出击,他选择了溃退,保存实力。
姜瑜压低声音:“大哥,我听说南明那边...湖广总督堵胤锡派人送来劝降书?”
姜镶目光一闪,微微点头:“确有此事,堵胤锡许诺,若我们归顺,不但既往不咎,还可保留部众,封爵赏地。”
“这是好事啊!”姜瑄兴奋道,“反正咱们本来就是大明将领,如今重归故国,名正言顺。”
“但...”姜镶沉吟,“吴三桂对我们监视甚严,城中都是他的亲信,若是举事不成,你我兄弟性命难保。”
姜瑜眼中闪过狠色:“大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我观察多日,城南守将王良智与我有旧,可以争取。只要许以重利,未必不能说服他反正。”
就在这时,亲兵匆匆入帐,递上一封密信:“总镇,城外射进来的。”
姜镶拆信一看,脸色顿变,信是李过亲笔,言明已率忠贞营兵临城下,劝他“诛杀国贼吴三桂,戴罪立功”。信中特别强调:“陛下圣明,不计前嫌,将军若能在阵前诛杀吴逆,功莫大焉,必得重用。”
“李过...他竟然亲自来了。”姜镶将信传给两个弟弟。
姜瑄看完信,激动道:“大哥!这是天赐良机啊!李过与吴三桂有血海深仇,我们若助他杀了吴三桂,就是大功一件!”
姜瑜却皱眉:“可是大哥,李过是闯贼旧部,咱们与他合作...”
“此一时彼一时。”姜镶打断他,“如今南明朝廷连李定国、李来亨这些流寇余孽都能重用,可见弘光皇帝确有容人之量,我们若再犹豫,等城破之日,恐怕就要给吴三桂陪葬了!”
姜镶本就是反复无常之人,谁对姜家有利他就帮谁,如今清廷将他调离大同,分明是不安好心。
如今南明朝廷大有一举光复西北的样子,姜镶知道自己也该做出决定了。
他站起身,眼中终于露出决断之色:“传令下去,让各营心腹将领暗中准备。二弟,你去联络王良智,许他事成之后升官三级。三弟,你负责准备信号,一旦城外明军攻城,我们就...”
他做了个斩首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