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薪火不熄(1/2)
晨光初照,塔里木河畔的雾气尚未散尽,新开辟的百亩试验田便已热闹起来。阿力木捧着那本泛黄的典籍,指尖轻轻拂过封面上林羽亲笔题写的 “金穗要义” 四字,眼眶微微发热。这本典籍的纸页边缘早已磨损,上面密密麻麻的批注,有的是林羽年轻时的娟秀字迹,有的则是晚年颤抖的笔触,每一笔都承载着两代人的心血。他腰间挂着的青铜农具挂件,是林羽在他拜师那年所赠,如今已被摩挲得光滑发亮,仿佛带着师父残留的温度。
“阿力木师父,这盐碱地真的能种出金穗稻吗?” 年轻的学徒买买提蹲在田埂上,望着泛着白霜的土地,眉头紧锁。那土地表层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盐渍,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白光,踩上去硬邦邦的,仿佛一块顽石。周围的学徒们也纷纷停下手中的活计,眼中满是疑虑 —— 在他们的认知里,这样的土地连耐旱的骆驼刺都难以存活,更别说娇嫩的稻苗了。
阿力木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放在掌心揉搓。粗糙的颗粒硌着掌心,他却仿佛从中感受到了生机。“当年师父初到西域时,面对的土地比这贫瘠十倍。”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信念,“这片地的盐碱度虽高,但并非无法改良。记住,关键在于三步:先要用牛耕深耕三尺,把地下的生土翻上来,打破板结的土层;再铺一层晒干的芦苇灰,这东西吸盐性强,能中和土壤里的碱分;最后灌上天山雪水,让雪水带着盐分慢慢渗透下去,浸泡半月,土壤就能变得疏松肥沃。”
他站起身,拿起身旁的木犁,亲自示范起耕地的姿势:“犁地时要保持平稳,深度必须够,不能浅尝辄止。师父当年为了翻透半亩盐碱地,牵着牛整整耕了三天,手上磨出的血泡破了又结,从没有一句怨言。” 学徒们看着阿力木额角渗出的汗珠,再想起林羽的传说,心中的疑虑渐渐消散,纷纷拿起工具,按照教导开始劳作。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尘土飞扬。一名身着龟兹服饰的使者手持文书,策马狂奔而来,马到近前,他翻身下马,顾不得喘口气,便急声喊道:“阿力木先生!大事不好了!我国南部遭遇蝗灾,大片麦田被啃食殆尽,国王请您立刻前去相助!” 使者的声音带着哭腔,脸上满是绝望 —— 龟兹的麦田是百姓们全年的口粮,如今被毁,不知多少人要面临饥荒。
阿力木心中猛地一沉,他立刻合上典籍,塞进怀中,高声喊道:“买买提、艾力,你们立刻召集二十名熟练的学徒,带上师父留下的防虫药剂配方、熬药的大锅和挖掘工具,五分钟后在村口集合!” 他的声音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学徒们不敢耽搁,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快步跑向住处收拾行装。
阿力木则转身冲进旁边的小屋,翻出林羽留下的防虫药剂配方册。册子里详细记载着苦艾、辣蓼的采摘时间、配比用量,还有硫磺与艾草的使用方法,每一页都贴着对应的草药标本。他小心翼翼地将册子收好,又扛起两把铁锹,大步走向村口。
策马赶往龟兹的路上,风驰电掣,马蹄扬起的尘土迷得人睁不开眼。阿力木心中焦急如焚,他不断回想着林羽曾经教导的防虫之法:“蝗灾最怕三样 —— 苦艾的辛辣、硫磺的刺鼻,还有断绝去路的深沟。只要三者结合,定能遏制虫害蔓延。” 他时不时回头叮嘱学徒们:“到了灾区,切记不可慌乱,按配方熬药,按标准挖沟,每一步都不能出错,这关系到无数百姓的生计!”
抵达龟兹南部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原本绿油油的麦田,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麦秆,密密麻麻的蝗虫趴在地上、树上,黑压压的一片,啃食声沙沙作响,令人毛骨悚然。百姓们跪在田埂上,有的失声痛哭,有的对着苍天祈祷,还有的拿着树枝徒劳地驱赶着蝗虫,脸上满是绝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