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科举进行时(1/2)
泰山的晨雾未散,熹微的晨光滤成流淌的鎏金色,泼洒在鹿鸣台前的三千青玉案上。
展昭的青鳞剑鞘轻叩青铜鼎沿,震得鼎中墨汁泛起涟漪。
他望着阶下鱼贯而入的学子,有个跛脚书生正用断指攥紧考篮,粗麻补丁的衣襟里漏出半截《齐民要术》,那是五日前流民营分发的雕版书,边角还沾着田垄间的泥印。
"验明正身——"
荀攸的鹤氅拂过朱漆木箱,箱中《氏族谱》无风自动。当荆州杜氏的玉牒递到他面前时,素来端方的尚书令突然蹙眉:"杜元凯?你祖父杜畿曾任曹营尚书,为何不避嫌投效泰山?"
青衫少年长揖及地,袖中滑落的不是名刺,而是卷泛黄帛书:"晚生三年前随流民渡江,亲见曹军焚毁颖西麦田。此乃家祖临终前所绘《屯田十弊》,愿献于科举考场。"
帛书展开的刹那,鼎中墨汁突然沸腾。
杜预指尖蘸墨挥就的批注竟与展昭的剑气共鸣,在虚空凝成"广积粮"三个金字。荀攸的瞳孔微微收缩,他分明看见少年鬓角隐现将星纹,此子日后足以掌三军粮秣。
"准考。"
展昭的剑穗扫过杜预腕间,留下一道淡金印记。
这是墨家特制的"文心锁",既能防舞弊,亦可测才气。当马良捧着荆襄竹简上前时,文心锁突然迸出七彩流霞,简中《安民三策》字字锦绣,竟将长江水纹勾连成农商并济之图。
"好个'筑坝通商'!"
蔡邕的声音自观星台传来,羽扇点向江陵城郭虚影,"若在夷陵设榷场,确可效仿管仲鱼盐之利。然则..."他突然挥扇引动巴山云雾,"若东吴在此处设烽燧连弩,又当如何?"
马良不慌不忙展开白羽扇。
扇骨机关弹开,露出内藏的荆襄地势沙盘:"那便以'互市养兵'之策,让江东世族亲自押运粮草入蜀。"
他指尖轻点扇面,竟有稻穗虚影在沙盘上抽芽吐穗。
观礼席间,孔融盯着马良袖口绣着的"季常"二字,此子竟将世族底蕴化作治世良方!
日晷指针移向辰时,三千考生各归其位。
展昭剑尖挑起鼎中墨汁,七十二道墨龙扑向考卷,在宣纸上拓印出首题:"论防治江东稻瘟"。
杜预的断指砚台突然泛起青光。
他蘸墨疾书时,腕间文心锁幻化出微型稻穗,穗粒随字迹起伏涨落:"晚生尝见交州疍民用砒霜拌种,虽能杀虫,却损地力。今观《淮南万毕术》,以硫磺熏蒸,佐以石灰水灌溉......"
墨迹蜿蜒处,案头竟真的长出嫩绿秧苗。
马良见状轻摇白羽扇,机关齿轮转动声里,他的策论化作缕缕金丝缠住稻瘟菌——这是将墨家机关术化入农政!
考场东南角突然传来骚动。
名叫王濬的益州学子拍案而起,手中刻刀在青砖上划出深痕:"稻瘟非天灾,实乃人祸!江东世家垄断粮种,以陈年霉稻售与佃农,此疾当从吏治根治!"
他怀中的《氏族谱》突然自燃,灰烬凝成"破"字。
展昭的剑气应声而至,却见王濬咬破指尖,以血为墨重写答卷。血字触及宣纸的刹那,整张考卷化作丹书铁券,此子竟以命理之术强改文运!
"咳咳...诸君且看此题。"
程昱的龟甲卦盘突然扣在中央沙盘上,第二题"宛城围局推演"浮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