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四合院:从工伤开始的逆袭 > 第975章 惊人的发言

第975章 惊人的发言(1/2)

目录

县农机大会的礼堂里挤满了人,前排坐着穿西装的领导,后排是扛着工具的农机手,空气中混着机油味和粉笔灰的气息。主席台上,县农机局的王局长清了清嗓子,麦克风发出刺耳的杂音:“接下来,有请我们的‘田间专家’代表发言——叶辰!”

掌声稀稀拉拉,后排有人窃笑。“不就是那个修打井机的吗?”“听说他连高中都没毕业,能讲出啥名堂?”“估计又是念稿子吧,听着都犯困。”

叶辰走上台时,皮鞋踩在木质台阶上发出“咚咚”声。他没穿西装,还是那件洗得发白的工装,袖口卷到肘部,露出小臂上被机油浸成褐色的疤痕。手里没拿稿子,只有个皱巴巴的笔记本。

“各位领导,各位师傅。”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开,带着点沙哑,却异常清晰,“今天不说客套话,就说三个事儿:为啥国产农机总被骂‘不顶用’?为啥咱农机手总被当成‘卖力气的’?还有,咱县的小麦,明年能不能增产三成?”

台下瞬间安静了。这三个问题像三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湖面。坐在前排的市农机站专家皱起眉,显然没料到这个年轻农机手会抛出这么尖锐的问题。

叶辰翻过笔记本,上面画满了歪歪扭扭的草图。“先说第一个。”他指着草图,“上个月修过一台进口播种机,人家的齿轮硬度是60hRc,咱国产的普遍只有55hRc,看着差不多,实际用起来,人家能顶三年,咱的两年就得换。但这不是因为咱造不出来,是因为咱的热处理设备精度差了0.5度——0.5度啊同志们!就因为这,咱的农机就成了‘劣质品’?”

后排的农机手们开始点头。“对!我那台收割机的齿轮,去年换了三次!”“进口的是耐用,可维修费能买咱国产的新零件了!”

叶辰的声音提高了些:“再说第二个。昨天在农机站,听见有人说‘农机手嘛,会开机器就行,不用学啥理论’。我想问,咱县的山地占了60%,梯田落差最大有15米,进口农机的参数都是按平原设计的,咱照着说明书开,能不翻车吗?上次张师傅的播种机掉沟里,真是因为他技术差?”

张师傅在后排红了脸,大声喊:“不是!那破机器的转向系统根本不适应咱的梯田!”

“就是!”有人附和,“去年王家庄的收割机,因为坡地刹车失灵,把麦子都洒了!”

叶辰敲了敲麦克风:“所以咱农机手得懂机械原理,得会改设备!我把播种机的犁刀角度改了3度,在梯田的出苗率就从70%提到了90%;李师傅把收割机的刹车泵换成了卡车的,再也没在坡地出过事。这些改动,哪个不是咱在田里摸爬滚打琢磨出来的?凭啥说咱只是‘卖力气的’?”

台下的掌声突然热烈起来,有人把草帽往空中抛:“说得对!咱是凭脑子吃饭的!”

市农机站的专家脸色有点难看,低声跟旁边的人说:“这年轻人怎么净说些‘离经叛道’的话?”

叶辰像没听见,翻到笔记本的最后一页,上面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片干裂的土地,裂缝宽得能塞进拳头。“最后说增产。去年咱县的小麦平均亩产800斤,人家平原县能到1200斤,咱总说‘山地不行’‘气候不行’,但我在东山沟试过——”

他的声音突然顿住,礼堂的大门被推开,几个扛着锄头的老农走进来,为首的是东山沟的老支书,手里捧着一把金黄的麦穗。“小叶,你把数据给大家伙说说!”老支书把麦穗举得高高的,“咱东山沟的试验田,亩产1100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