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一梦黄粱(2/2)
或许只有当一个人被冷脸和歧视折磨得遍体鳞伤,才会如醍醐灌顶般真切地感同身受,从而挥笔写下“人情凉薄”这样的话语;也只有当一个人对这个社会的恶意习以为常,犹如麻木不仁的行尸走肉时,才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人间不值得”。所以,请你不要对我高谈阔论什么雪中送炭、古道热肠之类的话。因为你口中的那些善良,于我而言,犹如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你所宣扬的那些好人,我也如同雾里看花般难以寻觅。既然如此,那我就继续在这个凉薄如冰的世界里残喘度日吧!反正我的生死如同草芥,与这个社会毫无瓜葛,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我认为,人活在世上,取悦自己才是重中之重。对于他人的恶意和不良行为,我们应该如同避之不及的瘟疫一样,尽量不去理睬。尽管我们可能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去制止这些恶行,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置身事外,独善其身。这就是一种道德底线,如同坚不可摧的堤坝,守护着我们内心的良知。就像同理心一样,我们虽然可能在校园里没有遭受过霸凌的狂风骤雨,但我们也绝对不会去充当霸凌他人的帮凶。即使我们无法成为拯救他人于水火之中的英雄,我们也决不会成为落井下石的小人。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如同熠熠生辉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更进一步言,我们甚至能够从灵长类动物的自然社群交往关系中觅得类似的端倪。譬如,在大猩猩和猴群的社群里,广泛而执拗地存在着猴群集体欺凌没有母亲的小猴子,或者大猩猩社群集体欺压没有父亲的小猩猩的行径。这种“霸凌”现象,早在人类社群尚无语言和文字之时,就已然普遍存在了。故而人们切不可轻率地将“霸凌”定义为“缺德”或“违法”的行为,只因“霸凌”实则是人类自始祖时期便一直留存且镌刻在人类基因中的社群行为的遗传映照。换言之,“霸凌”是一种深深扎根于人类本性之中的本能举动,而“道德”则是一种相对高级的克制,它悖逆了人类的天性。人类的霸凌行为是由基因所决定的,这使得它极难被更改,乃至道德和法律亦难以对其进行约束。这种行为是人尽皆知的,却又难以战胜。因此,当直面霸凌行为给受害者带来的创伤时,实难让众人产生真切的共鸣。此外,人类的诸多向群性的行为实际上是罪孽的,这并非意味着良知被隐匿起来了,而是从众性犯罪的本质就是良知的缺失。然而,恰恰是由于人类社群的这种特质,才使得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历经百千万亿年,其基因得以代代相传。因为人类向群性排他的基因被强有力地保留和延续下来。而那些被孤立、被欺凌的基因,由于无法适应环境,最终会被淘汰和抹杀。故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群殴霸凌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作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这也预示着,道德和法治在应对群体性问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无法从根源上化解这个难题。
无论是在波谲云诡的政界,还是在纷繁复杂的人类社群中,霸凌和群殴行为都犹如毒瘤一般,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即使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制裁,其效果也往往如杯水车薪。这是因为这种行为仿佛是刻在基因里的原罪,我们难以寻觅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改变它。就像那个黄粱一梦的秀才,一切都恍若昨日。问问那些曾经参加过高考的学子们,如今他们皆已成年,有的甚至已经成家立业、步入中年,但他们是否会在某个静谧的夜晚,突然被一股神秘的力量带回到高三时代呢?是否会梦到自己正全神贯注地考着数学卷子,或者与高中同学一起在考场上紧张得如坐针毡呢?这种梦境似乎成为了所有参加过高考的学子们的终极“梦魇”。即便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人到中年,早已成家立业,但那些曾经高考的场景,依然会如电影般在梦境中不断闪回。梦中的自己,宛如那个青涩的少年,和高中的同学们并肩作战,为了高考而全力以赴。然而,又有多少同学会在高考的梦魇中,被回忆的潮水无情地淹没呢?他们会想起高三那段刻骨铭心的时光,为了那张薄薄的录取通知书,同学们之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甚至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每个人都在尔虞我诈,不择手段地想要超越别人,得到那梦寐以求的升学机会。寒窗苦读,形单影只,听着窗外的雨声,看着落叶纷飞,乌鸦悲鸣,寒霜漫天,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如今已人到中年。少年时骑着青骢马,意气风发的日子,仿佛还在眼前。
然而,黄粱一梦,醒来后却发现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徒留一声叹息。当年的美好时光,如白驹过隙,一去不复返,只能在回忆的长河中慢慢品味。那时候的我们,以为远方是诗意和梦想的栖息之地,却不知那只是海市蜃楼般的虚无幻想。那是一段咎由自取的荒废时光,我们如无头苍蝇般在懵懂中浪费了太多的光阴。但那也是属于我的时光,无论好坏,都是独一无二的。那是一段充满苦难的时光,高考的压力如泰山压卵,同学间的竞争似箭在弦上,让我们身心俱疲。可那也是深深烙印在人们心里的时光,因为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见证了我们的青春岁月。那是一段痛并快乐着的时光,有欢声笑语,有泪水涟涟,有挫折磨难,也有成功喜悦。而那段时光,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它是我们人生中的一座高峰,攀越过去,便是另一番天地。如今,“内卷”一词甚嚣尘上,我们暂且将高考前高中生之间残酷的尔虞我诈称为“学生内卷”。然而,高考这道天堑究竟拦住了多少学生的去路呢?又有多少莘莘学子在青春年少时便折戟沉沙于高考这道雄关之上?有些人“至死是少年”,而有些少年却“死于高考的少年”,人生本就充满了残酷,竞争中的学子们更是如此。我们每天都要去直面如此众多残酷的事物,怎能不感到心累,又怎能不心生寒意呢?可是,这个江湖又岂是仅仅用凉薄的寒心就能概括的呢?那简直就是一场噩梦!不,那甚至比噩梦还要可怕,那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鏖战。
你可知道一个学生在高三时期所面临的时光,宛如被泰山压卵一般沉重吗?他们不仅要承受学习这座大山的重压,还要应对同学之间犹如龙争虎斗般激烈竞争所带来的压力,甚至还要面对来自父母和老师如疾风骤雨般的巨大压力。我们就如同四处碰壁的无头苍蝇一般,被困在这重重压力编织而成的牢笼之中。若是能有温柔善解人意的父母,或许还能如久旱逢甘霖般稍感宽慰,但若是没有,那学生们的处境便会如坠深渊般更加艰难。很大程度上,这些压力如乱麻般相互交织、叠加,甚至对学生构成了如洪水猛兽般极其严重的生命威胁。毕竟,孩子们无法要求自己的父母成为一对“懂事”的父母。事实上,有许多“不懂事”的父母会借着高考这个机会,将孩子逼入如万丈悬崖般的绝境。这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原生家庭”的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如毒瘤般极其严峻的社会问题,它就像培养皿中的植物一样,深深地扎根,并且愈发茁壮地成长起来。作为“孩子”“学生”“少年”,我们无法奢望每个学子都能拥有“懂事”的父母。在现实中,许多参加高考的孩子都来自如残垣断壁般不幸的家庭,他们在背后如负重前行的骆驼般默默承受着改变家庭命运的巨大压力。尽管我们只是普通的学子,但我们也深知这种现象如瘟疫般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然而,尽管我们还年轻,却不得不承受来自各个方面如排山倒海般的巨大压力。我们同样也是人,同样会如被抽走了脊梁骨般感到疲惫不堪,尤其是在如同与死神搏斗般的高考冲刺阶段。在这个关键时刻,许多学子不仅要面对如泰山般繁重的学业任务,还要背负起如千斤重担般振兴家族的沉重使命。
对于绝大多数孩子而言,追求卓越的前程已然不再是“尽力而为”那么简单,而是成为了“势在必行”。这种沉重的压力犹如泰山压卵,令他们在面对高考时,内心充斥着焦虑与惶恐。然而,更为雪上加霜的是,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之外,还有那些“懵懂无知”的父母,他们不仅不能给予孩子应有的支持与鼓励,反而会在孩子最需要援助的时刻,落井下石地对其进行折磨。古人常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可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简直就是一个弥天大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