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绵里针(1/2)
年少时的我们,犹如那羽翼未丰的雏鸟,对成功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憧憬,于是便轻易地相信了那些所谓的成功学。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如那历经沧桑的智者,渐渐明白,那些成功学不过是为已经成功人士的孩子们编织的美丽谎言罢了。正如“尽人事,听天命”这句话所传达的那般,世间万般事,常常是身不由己。岁月如同一把无情的刻刀,在我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我们越发感到孤单和无力。这种无力感恰似一杯苦涩的烈酒,让人沉醉其中却又难以自拔;又似那遥不可及的星辰,让人心生渴望却又无法触及;更似那无法与人倾诉的内心独白,只能默默忍受。生活总是如那狂风暴雨,无情地将人们狠狠地摔打,有的人选择纵情挥霍自己的青春,而有的人的生命却在青春的舞台上悄然谢幕。为何人生总是这般变幻莫测呢?这种无常,恰似那佛陀口中的偈语:“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无论我们如何奋力挣扎,似乎都难以挣脱命运的枷锁。
佛陀口中的“无常”和凡夫俗子所言的“无常”,虽皆关乎事物的变化与不确定性,然实则二者所指,乃是两个迥异的概念。于佛法之中,无常被视作一种本质特征,其强调一切现象皆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而在世间法里,无常更多地被理解为生活中的种种变幻与意外。虽说这两种无常有所不同,但它们亦存在一些相通之念。譬如,人生仿若无常之舟,流离漂泊,充斥着各式变化与不确定性。然而,于这无常之人生中,人们仍可掌控某些方面,恰似色身与着相。此处之“色身”,乃指人之身躯,而“着相”,则是指对事物之执着与迷恋。纵人生无常,然人可通过对色身之呵护与对着相之觉察,以应对此等变化。
紧接着,文中列举了诸多具体的实例。譬如,某人并非厌弃长春,而是对“我”心生厌恶;他并非憎恶延吉,而是不愿与“我”碰面;他并非钟情于大海,而是惧怕在大连邂逅“我”。这些事例无一不昭示着,所有的一切皆因“我”而起,而这一切又都可归结为厌烦。那么,厌烦究竟为何物呢?厌烦无非是不爱、陌路、相识、厌倦等情感的一种宣泄。当我们对某人或某事心生厌烦之时,往往意味着我们已然丧失了对其的兴致或热爱。最终,文中强调,由于陌路,故而不能将其称之为厌烦。毕竟,昔日被厌烦的她,兴许曾是我们的心头所爱。这种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使得“厌烦”一词愈发扑朔迷离、难以言喻。然而,喜欢仅仅是往昔的一段美好时光,而厌烦却沦为了生活的常态。看吧!人生就是这般充满变数与无常,连厌烦这般的情绪都能成为司空见惯之事,足见其是何等的变幻莫测啊!
夜幕如墨,缓缓洒向海面,一轮明月宛如银盘,从海平面上徐徐升起,恰似古人笔下所云:“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但凡提及上海,人们的脑海中便会浮现出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身影;而当论及大海时,人们的思绪则如飞鸟般飘向那遥远的天涯海角。在海上的人们谈论着乡愁,那乡愁恰似天边的一抹晚霞,虽美却遥不可及,成为一种奢侈的念想。海上的人们谈论着天涯,而天涯仿佛近在咫尺,触手可及,却又似远在天边,难以企及。总之,大海总能唤起人们对那些遥远而悠长事物的遐想,譬如天边那轮皎洁的明月,譬如远方那魂牵梦绕的故乡,譬如心中挚爱之人。然而,所爱之人与自己之间犹如横亘着高山大海,这山这海难以逾越,他宛如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幻泡影,故而人们只能在这浩渺无垠的大海上漂泊,如无根之萍,随波逐流。
或许沉入海底的不只是历史和文明,还有我们往昔的记忆和那些已逝的流光。也许,那海底掩埋的正是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历经的一切。故而,人们常常将那些难以实现或阐释的问题归结为“玄学”。至于真正的“玄学”究竟是什么,或许我们无从知晓。然而,“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这句话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深深镶嵌在人们的心中。我已然忘却自己是何时开始成长的,只清晰地意识到,如今的我已非昔日的少年。我不再像往昔那般痴迷于追逐新上架的“新歌”,亦对那些演唱新歌的娱乐圈“新人”兴致索然。反之,我更倾心于聆听那些耳熟能详的老歌,无论是激情澎湃的摇滚,还是悠扬婉转的古风,我都独爱其中的轻摇滚和京腔风格。不仅如此,在生活的领域,我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我不再钟情于繁复的菜肴,反而犹如一个强迫症患者,日复一日地咀嚼着千篇一律的菜品。同样地,我对音乐的喜好也变得愈发单一,总是反反复复地聆听那几首熟悉的歌曲,宛如陷入了一场无法自拔的旋涡。
这并非意味着我没有其他新的选择,而是因为接受新兴事物所带来的冒险感,犹如攀登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需要我去学习和掌握与之相关的技能,这反而让我觉得是一种不必要的麻烦。学习一个新的菜的吃法,就好似在茫茫沙漠中寻找绿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我似乎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浪费。或许我更愿意将这些时间用于休闲或休息,如同在宁静的港湾中休憩的船只。没错,毫无疑问,我已经成功地“初老”了,就如同被狂风骤雨摧残的花朵,尚未真正绽放过,心态却已然枯萎,老到无法应对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当面对激烈的正面冲突时,我自己也如同在暴风雨中飘摇的孤舟,显得底气不足。尽管年纪尚轻,我却在阳光下如履薄冰;虽然面容依旧年轻,我却在黑暗中如临大敌。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个心态的问题,但如果我们抛开心理活动这个内在标签,单纯从外在表现来看,想要成为一个“庸俗”的人,其实也并非易事。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而这些特质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影响我们的行为和选择。
或许,这便是拥有娃娃脸的得天独厚之处吧!在中学校园这片青春的海洋里,那些二十世纪的小青年们,犹如一群好奇的鱼儿,总是对我充满着无尽的好奇和渴望。他们或许觉得我的娃娃脸如同一颗晶莹剔透的明珠,可爱至极;又或者认为我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天使,所以总是心心念念着能与我成为形影不离的玩伴。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如同一团漆黑的乌云,暗藏着不轨的企图,妄图对我实施“校园霸凌”这股狂风骤雨。他们可能会像一群聒噪的乌鸦,在言语上对我冷嘲热讽;又或者像一群凶猛的恶狼,在行为上对我肆意欺凌,让我如坠无底的深渊,痛苦和无助如潮水般将我淹没。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的阴谋并未得逞。当我轻轻翻开那本陈旧的 QQ 同学录时,心中不禁如波澜壮阔的大海一般,涌起一股庆幸之情。原来,在他们的眼中,我宛如一个永远被时间遗忘的孩子,永远停留在那纯真的学生时代。尽管我已步入成年的殿堂,但我那稚嫩的外貌和天真的性格,却让他们误以为我还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学生。正因如此,他们并未将我纳入他们那错综复杂的社交圈子,也没有在形形色色的场合邀请我参与其中。
从他们的结婚宴、孩子的满月酒,一直到孩子的升学宴,我都如被放逐的孤雁,幸运地被排除在外。这意味着我无需随礼,也不必如履薄冰地面对那些可能会让我感到尴尬或不自在的社交场合。虽然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宛如被世界遗忘的独行者,但相比之下,我更愿意如高傲的苍鹰,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当然,这里绝对不包括他们二婚时的结婚宴邀请。毕竟,在这样特殊的场合中,他们或许会认为我这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就如同不和谐的音符,并不适合出现在那里。同学录里的那些人,无论男女,都如随风飘散的蒲公英,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人都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渐行渐远,最终与我失去了联系。我竭尽全力想要追寻他们的足迹,却如海底捞针般徒劳无功,仿佛他们已经如幻影般从我的世界里彻底消失了。而更多的人,就像我一样,在社会的汹涌洪流中如被搁浅的船只,逐渐被边缘化。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会如过街老鼠般遭受到他人轻视的目光,仿佛我们是这个世界的弃儿,无人问津。然而,还有一些人,他们身边的人如潮水般不断变换。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似乎永远都在如无头苍蝇般寻觅那个所谓的“对的人”,但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犹如那在浩渺宇宙中独自闪烁的孤星,毅然选择与孤独为伴。他们恰似那在茫茫大海中孤独漂泊的一叶扁舟,看似形单影只,实则内心宁静且充实。或许,他们的心境与我如出一辙,在历经生活的风风雨雨后,逐渐洞悉到一个人的孤独,远比两个人被羁绊在一起的孤独更为幸福。他在我心间,恰似那轮高悬于海上的皎洁明月,散发着清冷而柔和的光芒,令人心驰神往。那光芒虽如萤火般微弱,却足以穿透层层迷雾,照亮我内心深处的幽暗角落。然而,相较于那永恒不变的明月,我对他的钟爱似乎略逊一筹。毕竟,月亮始终高悬于天际,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它都不会偏离自己的轨迹。而他,却宛如那朵转瞬即逝的昙花,在茫茫人海中悄然绽放,又在须臾之间凋零,徒留我心中那一缕淡淡的眷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