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章 各管各的(1/2)
最后,72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审团大奖由电影《大西洋》获得,而这一届的金棕榈则是给了电影《痛苦与荣耀》。
于是,那些媒体和影评人们近几年之中少有的押对了金棕榈获得者,也是这几年当中第一次场刊评分最高的电影拿到了最终的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国内时间已经来到中午,不出意外的,消息已经席卷了国内的网络。
首先是官方的短评定下基调。
“周游荣获第7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法国戛纳传来捷报,京都时间五月26日,我国导演周游凭借其指导的影片《绿皮书》,一举斩获7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这是周游个人,也是华国电影人的又一重量级奖项。”
“从上一届的《寄生虫》探索人性之深渊,再到这一届《绿皮书》传递跨越种族隔阂的温暖与善意,周游导演用世界性的电影语言和艺术,讲述了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故事。”
有了官方的定调,网上自然是一片欢腾,这种状态下肯定少不了逼乎。
而有意思的是,在前两年周游接连拿下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奖项和奥斯卡时,关于周游在华语电影界地位的争论一直在持续,
有人认为他早就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一切都是奖项和成绩说话,最起码,周游是华国电影史上把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的最好的导演,没有之一。
甚至抛开这个,单论奖项和票房,他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但也有人觉得周游毕竟年轻,能被永远铭记的电影虽然也有,但还是比不上一些老一辈的电影人。
最经典的就是拿凯子哥的《霸王别姬》说事儿。
可到了现在,这种讨论早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只看这两年周游连续参加戛纳电影节和奥斯卡颁奖典礼时获得的待遇就知道了他在国际上究竟是什么地位。
人老外都已经承认了这位年轻天才导演的地位,你们自己反而还往外推了?
所以,如今关于周游的讨论已经变了。
知乎之中。
“提问:“如何评价周游获得第7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其中的一条高赞回答,依旧是经典开局。
“谢邀,人在法国戛纳,刚从颁奖典礼中出来,心情很激动。
还是先说结论:这是周游个人乃至华语电影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事件。”
“我说的夸张一点,大家应该都看了颁奖典礼的转播,但从转播镜头中可能依旧很难感受到现场电影人在周游获奖时表现出的激动与认可。
这点只有身在现场,才能明白那时候的自豪和感动。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从此之后,甚至在世界电影艺术的品牌标准里,可能都要包含来自华国的周游导演的带电影美学和价值观。
周游的获奖,不是已经挤进了国际主流,而是开始重新定义了什么才是主流。他让后来者开导,最高级别的爽,不是电影票房几十亿,或者说在拿到票房的同时,让戛纳为你起立,为你鼓掌,为你欢呼。”
“我也有幸参加了《绿皮书》在干的首映礼,故事虽然并不新颖,甚至有点《触不可及》的影子,但周游导演的导演技法,对于电影节奏、演员表演乃至视觉符号的掌控早就已经出神入化,
这里可能会涉及到一小点剧透,这部电影中有一段两位主角在车内对话的长镜头,那里他们的情感之细腻宛如一把手术刀,而周游对这段戏的处理更是教科书级别的表现。”
而比这条回答点赞数更高的是一条评论。
我不是周游(半死不活吊着命版):
““大哥你在哪呢??我请你吃饭,别替我吹牛逼了。
那长镜头就是个正反打,有个几把的导演技法,你要说调教演员指导情绪我还能舔着脸认下来,但一共就那几个机位,有啥技法可言?“”
“活捉,这是不是周游本人啊?”
“卧槽,有认真,真的是周游。”
“哈哈哈哈哈,官方吐槽最为致命。”
“你吹的周游的都不好意思了。”
“楼上的哥们细说周游为啥不好意思?”
“戛纳人挺多的,刘一菲不也在现场??你们就大庭广众的.....”
再往下看,评论就已经歪了,不提也罢。
而最热的当属微博了。
在回酒店换衣服再准备去参加晚宴的车子上,刘一菲拿出自己的手机,根本不能在手机上敲字回复知乎评论的周游反应过来,
就直接对他说道:
“说好啊,你上了几条热搜咱们今晚就几番战!”
话音落下,她也不搭理目瞪口呆的周游,素手搭在一起用力来回搓了几下,然后点开了微博。
热搜榜。
#周游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爆)
#周游绿皮书#(热)
#周游刘一菲戛纳吻#(沸)
#又是周游#
“1.....2,3,4...”
“怎么才四个啊?!”
看着刘一菲那不满意的眼神,周游在旁边脸都快绿了:“姐,人家都讲究个细水长流....”
“我就喜欢波涛汹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