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回 玄德进位汉中王 云长攻拔襄阳郡(1/2)
曹操退兵到斜谷,诸葛亮料到他必定会放弃汉中逃走,所以派遣马超等众多将领,分兵十几路,时不时地进行攻劫。曹操因此无法久留,又被魏延射了一箭,只能匆匆班师回朝。这一番折腾,三军的锐气丧失殆尽。前队刚出发,两边就燃起大火,原来是马超率领伏兵追赶。曹兵个个吓得胆战心惊。曹操命令军士们急速行军,日夜不停地奔走,直到抵达京兆,才稍稍安心。
再说刘备命令刘封、孟达、王平等人,去攻取上庸各郡。申耽等人听说曹操已经放弃汉中逃走,于是纷纷投降。刘备安定百姓后,大肆犒赏三军,众人都十分高兴。此时,众将都有推举刘备称帝的想法,但不敢直接开口,便先来禀告诸葛亮军师。诸葛亮说:“我的心中已有主意。” 随即带着法正等人去拜见刘备,说道:“如今曹操专权,百姓没有君主。主公您仁义之名传遍天下,现在已经拥有两川之地,可以顺应天命和民心,登上皇帝之位,这样名正言顺,就能够讨伐国贼。此事不宜拖延,应该马上选择吉日举行登基大典。” 刘备大吃一惊,说道:“军师这话就错了。我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始终是臣子。如果做了称帝这件事,那就是反叛汉室了。” 诸葛亮解释道:“并非如此。当今天下分崩离析,英雄纷纷崛起,各自称霸一方。四海之内有才能和德行的人,不惜舍弃生命为其主公效力,都是想要攀龙附凤,建立功名。现在主公您为了避嫌而坚守臣子的道义,恐怕会让众人失望。希望主公您能仔细考虑。” 刘备说:“要我僭越登上尊位,我绝对不敢。我们可以再商议长远的策略。” 众将齐声说道:“主公如果只是推辞,大家的心就会离散。” 诸葛亮说:“主公一生以道义为本,不肯轻易称帝。如今我们拥有荆襄、两川之地,可以暂且称汉中王。” 刘备说:“你们虽然想尊我为王,但没有天子的明确诏书,这就是僭越。” 诸葛亮说:“现在应该权宜行事,不能拘泥于常理。” 张飞大声叫道:“连外姓人都想当君主,何况哥哥您是汉朝的宗室!别说称汉中王,就算称皇帝,又有什么不可以!” 刘备斥责道:“你不要多嘴!” 诸葛亮说:“主公应该灵活应变,先进位汉中王,然后再上表奏明天子,也不算晚。”
刘备再三推辞不过,只得答应。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在沔阳修筑祭坛,祭坛方圆九里,按照五方分布,各方都设置了旌旗仪仗。群臣按照次序排列。许靖、法正请刘备登上祭坛,献上冠冕和玺绶,刘备面向南方而坐,接受文武官员的朝拜,成为汉中王。刘备的儿子刘禅,被立为王世子。刘备封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诸葛亮为军师,总理军国大事。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大将,魏延为汉中太守。其余的人则根据功勋大小确定爵位。刘备成为汉中王后,就写了一道表章,派人送往许都。表章内容如下:
“臣刘备虽仅有充数之才能,却肩负上将重任,总督三军,在外奉行天子之命征战。然而未能扫除贼寇,匡扶王室,致使陛下的圣教日渐衰微,朝廷内外,混乱未宁,臣心中忧虑不安,痛苦万分。从前董卓开启了祸乱的根源。自那以后,众多凶徒纵横肆虐,残害天下。仰赖陛下圣德威严,臣子们共同响应,有的凭借忠义奋力讨伐,有的上天降下惩罚,暴逆之徒相继被消灭,局势逐渐好转。唯独曹操,长久以来未能被铲除,他侵夺国家权力,肆意妄为,祸乱至极。臣过去曾与车骑将军董承谋划讨伐曹操,只因机密泄露,董承被曹操陷害。臣被迫流亡,无处安身,忠义之举未能成功,致使曹操更加穷凶极恶:皇后被杀害,皇子被毒杀。臣虽然纠集同盟,一心奋力讨伐,但因自身懦弱无勇,多年来未能取得成效。常常担心自己死去,辜负国家的恩情,日夜长叹,时刻警惕。如今臣的众多僚属认为:从前《虞书》中强调要使九族和睦,众多贤明之士相互激励辅佐;帝王传承,这个道理不能废弃;周朝借鉴夏商两代,同时分封姬姓诸侯,实际上依赖晋、郑两国的辅助之力;高祖兴起,尊崇子弟,大规模分封九个诸侯国,最终消灭吕氏家族,安定了汉室。如今曹操厌恶正直之士,党羽众多,包藏祸心,篡夺帝位的意图已经显露;而宗室势力微弱,帝族没有地位。臣斟酌古代的制度,依据当前的权宜之计:被推举为大司马、汉中王。臣私下反省:深受国家厚恩,肩负一方重任,效力尚未见成效,所获却已过多,不应再忝居高位,以免招来罪责和诽谤。但众僚属以大义相逼。臣退而思考,贼寇未除,国难未平,宗庙面临危险,社稷即将倾颓,这实在是臣忧心如焚、痛心疾首的时刻。如果能够顺应时势,变通应对,使圣朝得以安宁,即便赴汤蹈火,臣也在所不辞。于是顺从众人的建议,接受印玺,以尊崇国家的威严。仰望爵位名号,地位崇高,恩宠深厚;低头思索报效国家,忧虑深重,责任重大。臣惶恐不安,如临深渊。怎敢不竭尽忠诚,激励六军,率领众人,顺应天命和时势,以安宁社稷。谨呈上表章奏闻陛下。”
表章送到许都,曹操在邺郡得知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大怒道:“这个织席编草鞋的小子,竟敢如此!我发誓一定要消灭他!” 当即传令,发动全国的兵力,前往两川与汉中王一决雌雄。这时,有一人出班劝谏道:“大王不可因为一时的愤怒,就亲自劳驾远征。臣有一计,不需要张弓射箭,就能让刘备在蜀地自受其祸。等他兵力衰弱、力量耗尽,只需派一员将领前往征讨,便可大功告成。” 曹操一看,原来是司马懿。曹操高兴地问道:“仲达有什么高见?” 司马懿说:“江东的孙权,把妹妹嫁给刘备,后来又趁机把妹妹接了回去;刘备又占据荆州不归还,双方都对彼此恨之入骨。如今可以派一位能言善辩的使者,带着书信去劝说孙权,让他出兵夺取荆州。刘备必定会发动两川的兵力去救援荆州。那时大王您出兵夺取汉川,让刘备首尾不能相顾,他的处境必然危险。” 曹操听后十分高兴,立刻写了书信,让满宠作为使者,连夜前往江东去见孙权。
孙权得知满宠到来,便与谋士们商议。张昭进言说:“魏国与吴国原本没有仇怨,之前因为听从诸葛亮的劝说,导致两家连年征战,百姓生灵涂炭。如今满伯宁前来,必定有讲和的意思,可以以礼相待。” 孙权听从了他的建议,让众谋士迎接满宠入城相见。行礼完毕,孙权以宾客之礼招待满宠。满宠呈上曹操的书信,说道:“吴、魏两国向来没有仇怨,都是因为刘备的缘故,才产生了矛盾。魏王派我前来,约将军攻取荆州,魏王会出兵汉川,与您首尾夹击。打败刘备之后,共同瓜分疆土,发誓互不侵犯。” 孙权看完书信,设筵席款待满宠,送他回馆舍休息。孙权与众谋士商议。顾雍说:“虽然这是曹操的说辞,但其中有一定道理。现在可以一面送满宠回去,与曹操约定好首尾夹击;一面派人过江探听关羽的动静,再决定行动。” 诸葛瑾说:“我听说关羽到荆州后,刘备为他娶了妻室,先生了一个儿子,后来又生了一个女儿。他的女儿还年幼,尚未许配人家。我愿意前往为我们主公的世子求婚。如果关羽答应,就与关羽商议共同攻打曹操;如果关羽不答应,我们再帮助曹操夺取荆州。” 孙权采用了他的计谋,先送满宠回许都,然后派诸葛瑾作为使者,前往荆州。
诸葛瑾入城见到关羽,行礼完毕。关羽问道:“子瑜,你此次前来有什么事?” 诸葛瑾说:“特地来促成两家的亲事。我们主公吴侯有一个儿子,十分聪明;听说将军有一个女儿,特来求亲。两家结为姻亲,合力攻打曹操,这实在是一件美事,请君侯考虑。” 关羽勃然大怒,说道:“我的虎女怎么能嫁给犬子!要不是看在你弟弟的面子上,立刻斩了你的头!别再多说!” 随即命令左右将诸葛瑾赶了出去。诸葛瑾灰溜溜地跑回去见吴侯,不敢隐瞒,如实相告。孙权大怒道:“他怎么如此无礼!” 便召集张昭等文武官员,商议夺取荆州的计策。步骘说:“曹操早就想篡夺汉朝天下,他所惧怕的只有刘备。如今他派使者来让我们吴国出兵吞并蜀国,这是把祸水引到我们吴国。” 孙权说:“我也早就想夺取荆州了。” 步骘说:“如今曹仁现在屯兵在襄阳、樊城,又没有长江天险,从旱路就可以夺取荆州。曹操为什么不自己去夺取,却让主公您出兵?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的心思。主公可以派使者去许都见曹操,让曹仁从旱路先起兵夺取荆州,关羽必定会调动荆州的兵力去夺取樊城。如果关羽一动,主公就可以派一员将领,暗中夺取荆州,这样就能一举成功。” 孙权听从了他的建议,立即派使者过江,上书曹操,陈述此事。曹操十分高兴,打发使者先回去,随即派满宠前往樊城协助曹仁,担任参谋官,商议出兵事宜;同时派人快马传书给东吴,让他们领兵从水路接应,以夺取荆州。
再说汉中王刘备命令魏延总督军马,守卫东川。然后率领百官回到成都。派官员建造宫廷,又修建馆舍,从成都到白水,共建了四百多处馆舍和亭邮。大量囤积粮草,制造众多军器,准备进取中原。探子探听到曹操勾结东吴,想要夺取荆州,立即飞速报告到蜀地。汉中王急忙请来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我已经料到曹操必定会有这样的计谋。不过吴中的谋士众多,他们一定会让曹操先派曹仁起兵。” 汉中王问:“照这样,我们该怎么办?” 诸葛亮说:“可以派使者给关羽送去官诰,让他先起兵攻打樊城,使敌军胆寒,这样敌军自然就会瓦解。” 汉中王十分高兴,立即派前部司马费诗作为使者,带着诰命前往荆州。
关羽出城迎接,将费诗接入城中。到了官署,行礼完毕,关羽问道:“汉中王封我什么爵位?” 费诗说:“五虎大将之首。” 关羽又问:“哪五虎将?” 费诗回答:“是关、张、赵、马、黄。” 关羽生气地说:“张飞是我的弟弟;马超是世代名家;赵云长期跟随我哥哥,就如同我的弟弟一样,他们与我并列,还说得过去。黄忠是什么人,竟敢和我同列?大丈夫终究不会与老卒为伍!” 于是不肯接受印绶。费诗笑着说:“将军错了。从前萧何、曹参与高祖一同举事,关系最为亲近,而韩信原本是楚国的逃亡将领。然而韩信被封为王,地位在萧、曹之上,也没听说萧、曹因此抱怨。如今汉中王虽然封了五虎将,但与将军您有兄弟情义,如同一体。将军就是汉中王,汉中王就是将军,怎能与其他人同等看待?将军深受汉中王的厚恩,应当与他同甘共苦、祸福与共,不应该计较官号的高低。希望将军仔细考虑。” 关羽恍然大悟,于是再次下拜,说:“我见识浅薄,如果不是您的教导,几乎误了大事。” 随即拜谢接受了印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