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 > 第136章 教育兴邦,明德至善

第136章 教育兴邦,明德至善(2/2)

目录

而侄子朱雄英的表现,更是出乎他的预料。那种平衡有度的信任与防范,既给了他施展才华的空间,又不失对中央权威的掌控,让他既敬畏又钦佩。

\"雄英这孩子,确实有太祖的风范...\"朱棣轻声自语,\"如今天下稳固,百姓安居,朝中清明,哪有我插手的余地?\"

他举起酒杯,透过烛光望向北方:\"也罢,守好北疆,为大明尽忠,或许才是我朱棣最好的归宿。\"

北疆边境刚刚安定下来,朱雄英的目光便转向了另一项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大计——教育改革。科举制度的调整已初见成效,选拔出了一批兼通经学与实学的人才,但他深知,若要从根本上改变大明的发展轨迹,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

明仁宗二年春,一道重要诏书从皇宫发出,传遍大明各府州县:

\"朕惟治国之本,在于育才;育才之道,在于兴学。今科举已变,选拔之途已开,然基础教育仍有不足。故命各府州县广建明德学堂,分为三级:童蒙班教授基础识字与算术;经学班教授传统四书五经;实学班教授农业、水利、机械等实用知识。学堂当打破门第限制,但凡能通过入学考试者,不论贫富皆可就读。\"

诏书下达后,立即在全国引起轰动。尤其是诏书中规定:\"各地官员须从地方税收中拨出一成作为教育经费,用于学堂建设和贫困学生资助。\"这一大胆举措,显示了朱雄英推动教育的决心。

京城的第一所明德学堂很快在朱雄英的亲自关注下建成。这是一座宽敞明亮的三进院落,教室宽敞整洁,藏书丰富,还专门设有实验和操作的场所。开学那天,朱雄英亲临视察,与前来就读的孩童亲切交谈。

\"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大明的希望。\"他慈爱地对孩子们说,\"在这里,你们不仅要学习圣贤之道,还要掌握实用技能,将来为国家和百姓服务。\"

一个衣着朴素的孩子怯生生地问道:\"陛下,我家贫寒,将来能否也有机会参加科举,做一名官员?\"

朱雄英蹲下身,平视着孩子的眼睛:\"只要你勤奋学习,品行端正,无论家境如何,都有机会通过科举成为朝廷官员。现在科举已经改革,不再只考八股文章,而是更注重实际能力。\"

孩子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郑重地点了点头。

离开学堂时,朱雄英对随行的王守仁说:\"守仁,我决定组建教育巡视组,由你牵头,走访各地学堂,确保教学质量,推广新式教学方法。\"

王守仁恭敬地应道:\"臣遵旨。臣认为,各地情况不同,教学方式也应当因地制宜。臣将与同僚们深入调研,寻找最适合各地的教育模式。\"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