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奇异乡村 > 第339章 古路寻踪与少年行

第339章 古路寻踪与少年行(1/2)

目录

“海上草药之路博物馆”开馆后,奇异乡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活态传承地”。但夏晚晴和青年团队心里,总惦记着一件事——老码头栈道上的“草药转运图”里,标注着三个未被考证的古路节点:沿海的“望海镇”、内陆的“药香集”,还有一处只画着山形的“云深谷”。“既然是‘路’,就不能只守着起点,得走出去看看。”夏晚晴在团队会上提议,“咱们沿着古路走一趟,看看这些节点还在不在,有没有新的传承故事。”

这个想法像颗火星,点燃了青年们的热情。小林翻出老地图,阿杰检修无人机(用来拍摄沿途地貌),小苏打包了互助圃的草药种子(“说不定能和沿途的传承者交换”)。老默头听说后,把那套青铜工具塞给小林:“带着它,路上遇着难清理的遗址,用得上。”老猎户则煮了一大包“防瘴气草药包”:“山里潮气重,这东西保命。”

第一站是望海镇。这是个依海而建的古镇,码头边停着新旧不一的渔船,空气中飘着鱼腥味和淡淡的草药香。打听“古草药码头”时,镇上的老人指着一处废弃的石屋:“那是陈家的老药铺,当年陈家船老大,就是从这儿接海外草药,再往内陆运。”

找到陈家药铺时,门虚掩着,里面传来捣药的“咚咚”声。推门进去,一个白发老人正坐在石臼前,用铜杵碾着海风藤。“你们是……”老人抬头,眼里闪过警惕。夏晚晴说明来意,递上老码头出土的“海风藤”种子:“我们从奇异乡村来,带着千年前的种子,想看看望海镇的故事。”

老人的目光软了下来,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这是我爷爷,当年的船老大。他说过,每次接货,都要在药铺后院的‘海眼井’里泡草药,说海水咸,井水泡过的草药‘能扛住路上的潮气’。”他领着众人到后院,一口老井被青石板盖着,掀开一看,井水清冽,井底竟沉着几个陶瓮,“这是爷爷腌的‘海苔当归’,用井水泡过,能放三年不坏,当年是船员的救命药。”

阿杰用无人机拍井台时,发现井壁上刻着字——“潮起潮落,药香不绝”。小林掏出老默头的青铜小铲,轻轻刮去浮尘,字的下方,竟刻着和老码头一样的“蝶影草”图案。“果然是一条路!”夏晚晴激动地说。老人看着他们带来的种子,突然从怀里掏出个油布包:“这是我爷爷传下的‘航海药经’,里面记着从东南亚到咱这儿的草药航程,你们带着,或许用得上。”

离开望海镇,第二站是内陆的药香集。这地方如今是个热闹的药材市场,但老人们说,“药香集”的名字,源于明清时的“草药交流会”——各地药商带着本地草药来交换,其中就有从望海镇转运来的海外品种。

在市场深处,他们找到一家挂着“老药栈”木牌的铺子。铺子里,一个穿白褂的少年正和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争执。“古法炮制就是麻烦!这何首乌用黑豆汁蒸九遍,哪有机器烘干快?”年轻人抱怨。少年梗着脖子:“我爷爷说的,九蒸九晒才能去毒,这是规矩!”

夏晚晴上前打圆场,说明来意。少年眼睛一亮:“你们是奇异乡村来的?我爷爷常说,咱药香集的‘当归胡椒散’,最早就是从你们那儿传过来的!”他拉着众人到后屋,翻出一本线装的《药集杂记》,里面果然记载着“当归配胡椒,自东方海村传来,治风寒甚效”——和老码头陶罐里的草药痕迹完全对得上。

“可现在没人信老法子了。”少年叹气,“我爸觉得机器加工快,想把老药栈改成批发部。”夏晚晴看着他手里的何首乌,突然说:“我们带了复原的‘海上驱寒方’,要不要试试用你的古法炮制,看看效果?”

少年眼睛亮了。他按古法蒸制何首乌,小苏配药,小林用老默头的工具清理药渣。三天后,当带着淡淡豆香的药汤熬好,连那个抱怨“麻烦”的年轻人都忍不住尝了一口:“比机器做的药汤温乎,喉咙里像有股暖流。”那天晚上,药香集的老人们围着他们,讲起年轻时“用海外草药换本地山货”的故事,少年拿着《药集杂记》,在灯下一笔一画地补记:“今日得奇异乡村传承者示,古法不可弃,当与新术相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