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明:我真的只求一死啊 > 第655章 天衣无缝

第655章 天衣无缝(2/2)

目录

他原本的计划,是让景王“病情”逐渐好转,然后召其回京“述职”,近距离观察,再决定是否…是否给予其机会,甚至…作为制衡裕王的一步棋。

然而如今…一切都成了泡影。景王彻底疯了,裕王因恐惧而暗中结党,严嵩老贼首鼠两端,投机观望…这大明朝,似乎又到了风雨飘摇的十字路口!

“杨帆…”他脑海中闪过那个身份神秘、手段强硬的年轻人。

“无论他是谁…此番江南变法,他已是众矢之的…无论最终结局如何,以他的心性,恐怕…都会坦然接受吧…只是…这变法…这社稷…”

一股深深的忧虑和绝望,笼罩了他的心头。

他挥了挥手,声音充满了无尽的疲惫。

“徐爵…你…退下吧。”

“是…皇爷保重龙体…”徐爵不敢多言,躬身退出了精舍。

嘉靖独自一人,在空旷而寂静的精舍内伫立良久,仿佛一尊冰冷的雕像。最终,他眼中闪过极其锐利和决绝的光芒!

他不能倒下!至少…现在还不能!

他走到门口,低沉地唤了一声。

“朱七。”

阴影中,一道如同鬼魅般的身影悄然出现,跪伏在地,正是真正的锦衣卫指挥使朱七。

“臣在。”

嘉靖的目光冰冷如刀,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杀意。

“朱七,你亲自去办。给朕…暗中查探沐朝弼、恭顺侯吴继爵、英国公张溶、武定侯郭勋…等人近日之动向!

尤其是…他们与裕王府之间,有无异常往来!记住!要绝对隐秘!不得让任何人察觉,包括…吕芳!”

朱七心中猛地一凛!陛下这是…这是对裕王殿下起了疑心?!要动用他这支绝对忠于皇帝个人的秘密力量去调查太子?!这…这可是天大的干系!

但他不敢有丝毫犹豫,立刻沉声道。

“臣!遵旨!”

“去吧。”

嘉靖疲惫地挥挥手。

景德镇,御窑厂深处,一处守卫森严的窖藏内。

督陶官沈淳举着一盏昏黄的油灯,小心翼翼地照亮着眼前一排刚刚出窑、还带着余温的瓷器。

灯光下,那些瓷器釉面莹润,器型端庄,赫然是唯有皇家才能使用的五爪龙纹!

更令人惊异的是,其中几件的形制,竟带着明显的西洋风格,显然是迎合了某种特殊的海外需求。

沈淳的随从,心腹书办彭伯胜,看着这些精美绝伦却又僭越无比的瓷器,忍不住咽了口唾沫,低声道。

“大人…这批货…何时启程运往京城?走…走哪条线?”

沈淳没有立刻回答,只是用指尖轻轻拂过一条栩栩如生的龙纹,嘴角勾起阴冷的笑意。

“运往京城?伯胜,你何时变得如此天真了?”

彭伯胜一愣。

“大人的意思是…”

沈淳放下油灯,转过身,昏暗中他的眼神闪烁着狡黠与狠厉。

“这批瓷器,从来就不是为了送入京城,更不是为了呈送御前。它们…是饵。”

“饵?”

彭伯胜更加困惑。

“不错。”

沈淳压低声音,语气中充满了阴谋的味道。

“是用来钓大鱼的饵!钓那条…如今在江南搅风搅雨,自以为是的杨帆杨部堂!”

他凑近彭伯胜,几乎耳语道。

“严少卿已有钧令。要借此批瓷器,做一篇大大的文章!

你即刻去安排,找几个‘可靠’的人,将这批东西,‘悄悄’送到镇上新来的那几家私窑主手中,尤其是…那些与杨帆分派的契奴工匠往来密切的!然后…”

“然后便‘偶然’发现!告他们一个‘私烧御瓷,僭越谋逆’之罪!

再将线索…巧妙引向杨帆!就说是他纵容甚至指使麾下契奴,勾结奸商,胆大包天,仿造御器,意图不轨!

届时,人赃并获,铁证如山!看他杨帆还如何狡辩!看他那变法,还如何推行!”

彭伯胜听得心惊肉跳,冷汗直冒。

“大人…这…这可是泼天的大罪啊!牵连下去…恐怕…”

“怕什么!”

沈淳冷哼一声。

“正是要它闹大!闹得越大越好!最好惊动京城,直达天听!届时,自有严少卿他们在朝中运筹帷幄!

杨帆一倒,他那些什么新政、什么变法,自然烟消云散!江南,还是我等…不,是严少卿他们的天下!”

他拍了拍彭伯胜的肩膀,语气带着威胁与利诱。

“伯胜,此事若成,你便是首功!严少卿绝不会亏待于你!若是办砸了…哼,后果你是知道的。”

彭伯胜吓得一哆嗦,连忙躬身。

“卑职明白!卑职…这就去办!定将此事办得…天衣无缝!”

沈淳满意地点点头,看着彭伯胜匆匆离去的背影,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他仿佛已经看到杨帆身败名裂、锒铛入狱,而自己则因“揭发逆案有功”而加官进爵的美好未来。

千里之外的北京城,兵部衙门。

已是深夜,衙堂内却依旧亮着灯火。张居正独坐于巨大的公案之后,面前摊开着卷宗,眉头却紧紧锁起,手中的笔久久未能落下。

窗外月色清冷,映照着他凝重而疲惫的面容。冯保傍晚时分悄然来访,言语间再次暗示枢密台仍有空缺,陛下对其颇为属意…张居正却婉言谢绝了。

并非他不愿执掌权柄,而是他深知,在如今这波谲云诡、暗流汹涌的局势下,贸然踏入那权力的核心漩涡,无异于自寻死路。

陛下心思难测,严党虎视眈眈,裕王惊恐不安…一步踏错,便是万劫不复。

更让他忧心的是来自蓟州的军报。土蛮部落因辽东压力而大规模东迁,不断侵扰蓟镇边墙,边防压力骤增。

蓟辽总督杨博麾下虽有重兵,却多以家丁私军为主,号令不一,难以协调出击,导致边境烽火频传,百姓苦不堪言。

这积弊已久的家丁军制,已成朝廷心腹大患,然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谈何容易?

就在他沉思之际,衙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兵部侍郎王国光风尘仆仆地闯了进来,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和惊疑。

“叔大!叔大!”

王国光甚至来不及行礼,便压低声音急道。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