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拜师修炼下山 > 第15章 邢台市渐凹村

第15章 邢台市渐凹村(1/2)

目录

顾倾城和陈晓阳这一次的目的地是邢台市渐凹村。这个村庄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势起伏,风景宜人。当他们踏上这片土地时,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界。

顾倾城和陈晓阳又来到了,邢台市东沟村顾倾城和陈晓阳的越野车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颠簸了许久,车窗外的景致也从城市的钢筋水泥逐渐过渡到连绵的绿意和点缀其间的村落。当那块略显斑驳的路牌——“东沟村”映入眼帘时,两人几乎同时松了口气,相视一笑。

“总算到了,”陈晓阳揉了揉有些发麻的腿,方向盘一打,车子缓缓驶入村口。村口那棵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像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和岁月的变迁。只是这一次,它迎来的是顾倾城和陈晓阳这两位“故人”。

顾倾城摇下车窗,一股混杂着泥土芬芳、农作物清香和淡淡炊烟的熟悉气息扑面而来,瞬间将她拉回到几年前的记忆。那时,他们也曾在这里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为了一个关于民俗文化的调研项目,和村里的老老少少打成一片。

“变化不大嘛,”陈晓阳一边开车,一边打量着四周,“还是那些熟悉的红砖墙,院墙上爬满了丝瓜藤。”

“是啊,”顾倾城的目光落在路边几个嬉戏打闹的孩子身上,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淳朴无邪的笑容,“连空气都还是这么清新。”

车子驶过村里的小广场,几位坐在马扎上晒太阳的老人抬起头,好奇地望向他们。当顾倾城探出头,笑着向他们挥手时,其中一位眼神好的老人眯起眼睛看了半晌,忽然惊喜地喊道:“是……是倾城丫头?还有晓阳小子?你们回来啦!”

他这一喊,其他老人也纷纷围了上来,热情地问长问短。

“王大爷,李奶奶,身体都还好吧?”顾倾城和陈晓阳赶紧下车,握住老人们粗糙却温暖的手。

“好,好,托你们的福,硬朗着呢!”王大爷笑得合不拢嘴,“快,家里坐,让你大娘给你们烧火做饭!”

“不了不了,王大爷,我们这次来是想再看看村里的老手艺,顺便住上几天,感受感受。”顾倾城解释道。

“欢迎欢迎!住我家!我家有空房!”旁边的李奶奶也热情地邀请。

夕阳的余晖洒在东沟村的每一个角落,给这个宁静的小村庄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顾倾城和陈晓阳看着眼前熟悉又有些许变化的景象,听着老人们亲切的乡音,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们知道,这次东沟村之行,又将是一段充满意义和回忆的旅程。车子继续缓缓向村子深处驶去,车轮碾过青石板路,发出轻微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古老村落的故事,也预示着他们新的探索即将开始。

阳光明媚的一天,顾倾城和陈晓阳再次踏上了前往邢台市邢窑博物馆的旅程。

一路上,两人谈笑风生,心情格外愉悦。他们对这座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博物馆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终于,他们抵达了目的地——邢台市邢窑博物馆。这座建筑宏伟壮观,古色古香,仿佛将人们带回到了古代的邢窑时代。

顾倾城和陈晓阳走进博物馆,立刻被里面琳琅满目的展品所吸引。这些邢窑瓷器造型精美,工艺精湛,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他们在博物馆里漫步,仔细欣赏着每一件展品,感受着邢窑瓷器的独特韵味。陈晓阳对其中一件唐代的白瓷碗特别感兴趣,他驻足观看,赞叹不已。

顾倾城则对宋代的青釉瓷瓶情有独钟,她轻轻抚摸着瓶身,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工匠们的用心和技艺。

在参观的过程中,他们还了解到了邢窑的历史和发展,以及邢窑瓷器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不知不觉间,时间过得飞快,顾倾城和陈晓阳在邢窑博物馆里度过了一个充实而愉快的下午。

离开博物馆时,他们都感到意犹未尽,约定下次还要再来,继续探索这座充满魅力的文化宝库。

暮春时节,细雨初歇,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花草的清新。顾倾城撑着一把素雅的油纸伞,陈晓阳则背着简单的行囊,两人并肩站在了邢台市英谈古寨那饱经沧桑的寨门之前。青石板路被雨水润得油亮,倒映着斑驳的墙砖和头顶灰蒙蒙的天。

“还记得吗?上次我们来,还是前年的深秋,漫山红叶,层林尽染。”顾倾城侧过头,望着陈晓阳,眼中带着一丝怀念。她的声音轻柔,如同这雨后的微风,拂过耳畔。

陈晓阳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古寨独有的气息尽数吸入肺腑,他笑着点头:“怎么会忘?那时候你为了拍一张红叶掩映下的石楼,差点崴了脚。”

顾倾城脸颊微红,嗔怪地看了他一眼:“还说!要不是你在后面扶了我一把……”

两人相视一笑,往昔的记忆如同眼前这氤氲的水汽,渐渐弥漫开来。他们拾级而上,脚下的青石板历经数百年的踩踏,已变得光滑温润。寨内,错落有致的石楼依山而建,黑瓦石墙,错落有致,仿佛一幅立体的水墨丹青。墙体上的苔藓和斑驳的痕迹,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流转与沧桑。

“你看这石楼的雕刻,虽然简朴,却透着一股拙朴的匠心。”陈晓阳指着一处门楣上的雕花,语气中带着赞叹,“斗拱飞檐,虽不繁复,却也自有其神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