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孩子王》要出单行本(1/2)
胡为民将张德宁的条件“原原本本”地转达给了朱盛昌。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朱盛昌一声低沉的咒骂:“燕京文艺这帮人……真是无耻!”
他的声音里带着压抑的怒意,“他们明明知道《孩子王》的价值,却故意拖着不出单行本,现在反倒来指责我们摘桃子?”
胡为民没有接话,只是静静地听着。
朱盛昌深吸一口气,语气稍稍平复:“为民,这事我得跟社里汇报。你放心,人文社不会让你吃亏。”
挂断电话后,朱盛昌不敢耽搁,立刻敲响了主编办公室的门。
“主编,为民那边又有情况,燕京文艺疯了,他们为了抢《孩子王》,提出了万册百分之四的报价。”
“燕京文艺那边有魄力啊,倒是人文社……”
秦昭阳摇摇头,继续道:“我联系人文社那边,咱们一起开个会,讨论一下这个印数稿酬,咱们给不给。给的话,给多少。”
半个小时后,人文社的小会议室。
会议室的灯亮得刺眼,会议桌旁坐满了人,气氛有些凝重。
总编辑卫君怡沉着脸,手指敲打着桌面:“燕京文艺开出的条件,大家都知道了。说说吧,我们该怎么应对?”
发行科的李科长第一个开口:“《孩子王》确实火,但给印数稿酬?这口子不能开!要是每个作家都来要,我们社还怎么控制成本?”
文艺编辑室的王主任冷哼一声:“燕京文艺这是恶意抬价!他们就是想用高条件绑住胡为民,以后好垄断他的作品。”
会议室里议论纷纷,大多数人反对让步。
朱盛昌一直没说话,直到总编辑点名:“老朱,你和胡为民接触最多,你怎么看?”
朱盛昌合上笔记本,环视众人:“我先说几个数据。”
“《孩子王》在《燕京文艺》连载期间,杂志销量从每期十几万册飙升至上百万册,其中70%的读者调查显示,他们购买杂志就是为了看《孩子王》。”
“全国十七个省市的图书馆发来增订申请,要求加印往期杂志。”
“《人民日报》已经将《孩子王》列为中小学生推荐读物。”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这样的作家,不值得给印数稿酬?”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无他,这个成绩太亮眼了。
“再说句实话。”朱盛昌推了推眼镜,“胡为民不是没选择。就咱们之前的条件,燕京文艺能给的,上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这些盯着新锐作家的出版社,照样能给。”
总编辑卫君怡的眉头越皱越紧。
“老朱。”她突然问,“如果给印数稿酬,你觉得多少合适?”
朱盛昌早有准备:“千字十块,印数稿酬按万册5%,首印八万册。”
“什么?!”李科长差点跳起来,他坚决反对,“这比燕京文艺还高,不行,绝对不行!”
“因为值得。”朱盛昌从公文包掏出一摞剪切下来的报纸,“这些是全国各地报纸上刊载的读者写给胡为民的信,我特意剪切收集起来。同志们,你们想听听群众的呼声吗?”
卫君怡道:“挑一封读者来信念给大家听。”
朱盛昌点点头,拿起那摞剪切过的报纸。
最上面一张刊载的读者信来自晋地某乡村教师,字迹工整,前面照例夸奖一番小说,真正值得重视的是末尾:“……《孩子王》我读了七遍,每遍都哭。求问哪里能买到此书单行本?我想买过来,什么时候撑不住了,拿出来看。”
“相似的读者来信还有很多,结尾都是想要买单行本。”
总编辑卫君怡盯着那封信看了很久,突然拍板:“就按老朱说的办!再加一条——首印十万册,封面好好研究研究。”
散会时,朱盛昌落在最后。
他松了口气的同时,又有些紧张:“为民,这次为了你,我可是把职业生涯都押上了。”
……
差不多同一时间,张德宁坐在编辑部的会议室里,指尖无意识地敲打着大腿。
窗外的天色已经暗了下来,但会议室的灯依然亮着,照得她面前那份《孩子王》单行本出版预算表格外刺眼。
“首印五万册,千字十块,印数稿酬按4%……”财务科的老周推了推眼镜,声音里带着迟疑,“德宁啊,这个条件是不是有点太激进了?”
燕京出版社的总编王振山皱着眉头,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孩子王》确实带动了杂志销量,但单行本和杂志是两码事。读者已经看过连载了,还有多少人愿意花钱买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