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1203(2/2)
可以说,在裴承毅盯住印度洋的时候,杜奇威也盯住了印度洋。
双方的最高军事统帅心里都非常有数,在太平洋变成战舰的墓地之前,印度洋将是双方海军理想的热身战场。
当然,这也是一个必须全力争胜的战场。
特别是对共和国来说,如果在印度洋上都无法击败美国海军,又有什么资格到太平洋上去取得胜利呢
可以说,共和国海军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的打赢印度洋战争,掌握印度洋的制海权。
1月4日,共和国海军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调动。
首先是正在印度洋上活动的印度洋舰队转向北上,进入岸基航空兵的掩护海域,并且与从瓜达尔港出发的快速补给舰队会合,补充作战所需的弹药物资。在此期间,印度洋舰队的舰载航空兵还做了调整,不但用重型制空战斗机替换了所有多用途战斗机,还以最大数量配制作战飞机。
其次是让进入爪哇海的南海舰队从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并且全程保持隐蔽,以对达尔文港构成威胁,迫使美军做出调整,让正在印度洋西部活动的第四舰队与第八舰队转向东进,协防达尔文港。更重要的是,南海舰队在进入印度洋之前,与印度洋舰队一样,用重型制空战斗机替换了所有多用途战斗机,并且按照最大数量配制作战飞机。
最后是让刚刚袭击了关岛与提尼安岛的西太平洋舰队进入东海海域,从而脱离了美国潜艇与远程侦察机的监视范围,让美军搞不清楚西太平洋舰队的具体去向。因为南海舰队进入印度洋,所以足以让美军认为,西太平洋舰队正在赶往南海,其主要任务是填补南海舰队留下的防御空当,并且威胁菲律宾。
这一番部署调整下来,别说美军会认为共和国打算在印度洋上大干一场,就连部分共和国高层都认为,裴承毅正在向印度洋调集兵力,很有可能在开战10天之内,为共和国开辟第三条战线。
正是如此,共和国的这一轮军事调动引起了广泛争议。
只不过,当时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即共和国与美国的军事卫星系统都已全面瘫痪,而且两国均部署了部分空基拦截平台,专门对付对方发射的侦察卫星,因此交战双方都没有可以利用的侦察卫星,也就只能依靠传统侦察手段来寻找对方舰队,而要在浩瀚的大洋上找到一支舰队,绝非轻松容易的事情。
说得不客气一点,一夜之间,海战战术倒退了上百年。
正是如此,交战双方的第一场正规海战,也是第一次投入全部力量的海战,迅速取代整在中亚大平原上集结的地面部队,成为战争中的绝对焦点。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65章 开创性战役
单从战术创新的角度考虑,这场发生在2058年1月5日夜间到6日下午,被称为“马尔代夫海战”的海上战役至少有三点重大意义:一是航空兵主宰胜负的时代已经结束,“多兵种全方位协同打击”的海战时代正在到来;二是海战不再是战舰与舰队的战斗,而是各种战争力量的表演舞台;三是衡量海战攻击强度的主要指标不再是火力、即弹药投送能力,而是能量、即攻击与防御的能量总量。
受此影响,“马尔代夫海战”将海洋战争带入了能量时代。
当然,具体战术实施上,这场海战就没有这么简单了。
1月4日,共和国海军调兵遣将的时候,美国海军也在积极行动,其第六舰队正在南大西洋上以70节的最快速度向好望角前进,刚刚成立的第三舰队则从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出发,在塔斯马尼亚岛北面的巴斯海峡与一支规模庞大的运输船队会合之后,同样以70节的速度向西航行,并且在当天晚上就进入了印度洋。
从舰队调动时间来看,美国海军在共和国海军之前就做出了战略调整。
也就是说,首先在印度洋方向上做文章的是美国海军,而不是共和国海军。虽然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因为缺乏海洋监视卫星,只能依靠零星分部在南大西洋与西南太平洋上的间谍船与攻击潜艇搜集情报,共和国海军很难掌握美国舰队的具体行踪,也就不可能根据第六舰队与第三舰队的部署调动来做出反应,所以可以大致断定,共和国海军增兵印度洋的战略决策与美国海军的调动几乎没有关系。但是从战略局面来看,裴承毅不可能看不出印度洋战场的重要性,也就应该料到杜奇盛会增兵印度洋,因此在1月4日让海军增兵印度洋,也可看成是对美国海军威胁的一种机能性反应。
问题是,美国海军在这个时候才增兵印度洋,又有多少意义呢
从时间上推算,如果共和国海军的南海舰队在进入印度洋之后,立即转向西行,即便保持40节左右的巡航速度,也能在5日上午到达东京九度海岭以西海域,即到达可以攻击迪戈加西亚的海域,而在北面活动的印度洋舰队只要在4日夜间22点之前转向南下,就能在5日中午12点之前到达马尔代夫群岛东部海域,即进入攻击迪戈加西亚的范围,协助南海舰队作战。因为印度洋舰队最快能在4日入夜之后完成补给,而且在亚丁湾活动的第四舰队与赶去会合的第八舰队均没有北上,所以印度洋舰队肯定能在4日22点之前南下,也就有能力与南海舰队协同作战。
两支舰队一同出动,迪戈加西亚肯定会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