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红楼帝业 > 第307章 袁易如愿,担当重任

第307章 袁易如愿,担当重任(2/2)

目录

景宁帝依然直盯着袁易:“你可知道,此事若办不好,非但数百万灾民受苦,更会动摇国本?”

袁易抬头迎上景宁帝的目光,坦然道:“孙臣知道。故而孙臣愿立军令状,若三年之内不能见成效,甘愿受罚。”

“好!”景宁帝终于展颜,威严的面容上露出欣慰之色,“既然你有此决心,朕便准了。”

袁易跪地谢恩:“臣定不负皇祖父、父皇重托!”

这时,景宁帝又转向卓轼:“若瞻。”

卓轼忙躬身:“臣在。”

“朕命你协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景宁帝语重心长,“你乃两朝老臣,治水经验丰富。务必协同皇四子袁易将此事办好,既要尽心辅佐,也要时时规谏。”

卓轼领命:“臣遵旨。定当竭尽绵薄,辅佐四皇子完成此千秋功业。”

泰顺帝这时开口道:“易儿,卓中堂乃是国之柱石,你当以师礼待之。遇有疑难,多向中堂请教。”

袁易恭声道:“儿臣谨遵父皇教诲。能得卓中堂指点,实乃儿臣之幸。”

泰顺帝又叮嘱道:“你要记住,这治水之事,既是为解眼前之困,更是为图长远之利。你皇祖父与朕,对你寄予厚望。”

袁易再拜:“臣必当兢兢业业,夙夜匪懈。”

景宁帝、泰顺帝又吩咐了几句后,袁易与卓轼一同告退。

从殿内退出时,已是日上三竿。

袁易与卓轼并肩走在九经三事殿的汉白玉阶上。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将二人的身影投落出了倒影。

卓轼忽然驻足,对袁易深深一揖:“老臣卓轼,参见郡公爷。“

袁易忙扶住他:“中堂何必多礼。往后还要多多倚仗中堂。”

二人相视一笑。

这京畿治水营田的千秋功业,便要在这对老少搭档手中开启了!

……

……

当日,泰顺帝便明发谕旨,快马送往各衙门。谕旨中强调“畿辅水利,关系民生”,公告特设水利营田府,特委皇四子袁易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大学士卓轼协理。谕旨末尾则命令各相关衙门悉听节制,不得违误。

这道谕旨,不啻一声惊雷,在朝野激起千层浪花。须知这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非但是个实权要职,更是关乎数百万民生的大事。太上皇景宁帝、泰顺帝将此重任交给年仅十七的袁易,又一次向朝野释放了信号:袁易这个民间归宗的皇子,深得两代天子的圣心!

一时间,各京师衙门、勋贵府邸、官员宅第甚至茶楼酒肆,都对此议论纷纷。

“这位四皇子,归宗不足两月,便得此重任!”

“听说此番四皇子当着太上皇、圣上的面立下军令状,三年内必见成效。”

“卓中堂这般两朝元老,竟甘为协理,可见圣意已定。”

“……”

且说七月初九这日上午,当袁易、卓轼在九经三事殿领命后,袁易便恭请卓轼前往他的郡公府,细细商议京畿水利营田事务。

来至郡公府时,已是午时,本已过了林如海散值的时辰。然林如海因甚是关心袁易今日入畅春园觐见之事,在郡公府立身斋等着,并未离开。

林如海站在厢房廊下,见袁易携卓轼一同进院,二人虽年纪相差四十余岁,却相谈甚欢。林如海不由一惊,忙上前向袁易行礼,又向他素来敬重的老臣卓轼恭声行礼:“林海拜见卓中堂!”

卓轼含笑还礼:“如海不必多礼。早就听闻你在此教导四爷了,今日竟在此得见。”他对袁易的称呼,已变成了“四爷”。

袁易笑道:“先生且进内说话。”

三人一同步入了斋内。

袁易请卓轼、林如海落座,又亲自为二人奉茶,这才对林如海道:“先生,今日太上皇、圣上下旨特设水利营田府,任命我总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卓中堂协理。”

饶是林如海提前料到此事,眼下闻言,还是不由心中一震。联想到近日袁易特意向他请教水利之事,详细询问治水方略,还只当是寻常功课,不想今日袁易竟担起这治水重担。他不由心下惊奇:莫非四爷有未卜先知之能?这般未雨绸缪,这等远见,实在非同寻常,令人叹服!

他忙起身贺喜:“恭喜四爷得担重任。只是这水利营田之事千头万绪,四爷可有了章程?”

卓轼在旁捻须微笑:“如海所虑极是。此番我正是为此而来。”

因到了袁易平日用午饭的时辰,当下,袁易先请卓轼、林如海与他一同用饭,卓轼、林如海推辞不过,方受了。

三人简单用了午饭,便一同商议起了京畿水利营田事务。

林如海见袁易、卓轼这一少一老谈得投机,心中愈发感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