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归京(2/2)
"冷酷严苛
",行事作风与昔年的那位秦皇简直如出一辙。
不过这一次,当他切身处地的感受到,因为某些乱臣贼子的
"肆意而为
",究竟对寻常百姓们造成了何等难以用言语形容的创伤之后,却是瞬间感同身受。
乱臣贼子,皆该杀!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
"
像是感受到了朱棣身上那由内而外的颓然,曹爽眉眼间中的笑意也是消失不见,转而在朱棣和身旁颍国公傅友德等人有些愕然眼神的注视下感慨道:
"从胡惟庸,到李善长,这满朝的文武百官,有几个是干净的?
"
诚然,纵观历史长河,在无孔不入的锦衣卫监管下,以及
"洪武四大案
"的震慑下,绝大多数的洪武官员们还算
"清廉
",只是当拥有莫大影响力和无上权柄的朱元璋撒手人寰,这些常年处于高压之下的官员们瞬间
"原形毕露
",贪腐之风开始在大明的官场上生根发芽。
到了明朝后期,朝中官员贪腐的情况已经达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哪怕是朝廷用以向九边将士支付的军饷,或者救援地方的
"赈灾款
",都能被一级一级的瓜分。
"先生,慎言。
"
吞咽了一口唾沫之后,朱棣便是有些惊恐的叮嘱道。
在亲眼见识到了杭州府那些官商
"翻云覆雨
"的手段之后,他再也不敢小觑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
如若这大明朝的官员都像杭州府的那些
"乱臣贼子们
"一样庸碌贪腐,这天下的百姓们哪里还有活路?
"呵,是我危言耸听了。
"
"殿下勿怪。
"
见甲板上的众人终是向自己投来关切的眼神,自知失言的曹爽赶忙摇了摇头,没有就此敏感的话题继续高谈阔论。
官员贪腐,这可是贯穿历史长河,让无数能臣将相为之头疼,却又束手无策的难题。
五代十国时期,彼时割据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区偏安一隅的
"南汉
"政权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杜绝官员贪腐的问题,甚至制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规定:凡是想要在南汉政权出仕的读书人,必须提前挥刀自宫。
彼时南汉国君刘鋹认为,官员们之所以会产生贪腐,谋取私利的念头,皆是因为其拥有家室,存在着造福子孙的念头,自己只需将这些大臣变为
"太监
",便可让他们忠于国事。
在
"做官
"的诱惑下,偏居一隅的南汉政权在短短数年的时间里,便是冒出了两万余名挥刀自宫的读书人,并且如愿以偿的成为了朝廷命官。
只可惜这些人在拥有了权利之后,并未按照刘鋹的设想那般忠于国事,而是更加变本加厉的谋求私利,导致国力原本还算充沛的南汉政权迅速衰败,并最终被宋太祖赵匡胤所吞并。
如今的曹爽虽然拥有着上帝视角,但对这等涉及到人性及制度的千古难题也是一筹莫展,自是不会平白为自己招惹麻烦。
毕竟人力终有穷尽时,就连朱元璋那等自尸山血海之中走出来的开国之君都难以解决此等难题,只能靠着令人头皮发麻的严苛律法予以震慑。
等到燕王朱棣靖难成功,并且迁都北京之后,更是让南直隶的官绅们如鱼得水,为大明日后的覆灭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