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税课司大使(2/2)
"民间疾苦
"。
"殿下,还有人会随我一同去杭州府吗?
"
在意识到赶赴杭州府,整顿商税已成定局之后,曹爽便是迅速适应了自己的身份,转而开始未雨绸缪。
开玩笑,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谁会无动于衷?
在原本的历史上,正值壮年的明武宗朱厚照仅仅是试图将军权自文官手中夺回,便落了一个
"落水而亡
"的下场。
无独有偶,在大明饱受内忧外患之际,另一名信重内侍,希望借此与文官分庭抗礼的天启皇帝同样因
"落水而亡
",继而留下了大明皇帝易溶于水的说法。
假若说这两名皇帝的遭遇还不足以让人意识到,大明士绅对于自身利益的维护,已是达到了寸步不让的程度,那么发生在万历年间的
"抗税风波
"便是最好的证明。
万历年间,因为朝廷财政日益吃紧,彼时已然御极称帝二十余年的万历皇帝便打算
"开源
",自宫中派遣内侍,前往各地收取
"赋税
",其中便有惹得当地民不聊生,在史书上臭名昭著的
"矿税
"。
不过真正让万历皇帝束手无策的,并最终偃旗息鼓,召回全部内侍的转折点,还是发生在苏州府的抗税风波。
万历二十九年,负责在南直隶苏州府坐镇的税监太监在初步了解情况之后,召集了苏州城中的富绅豪商,准备对销路遍布天下的
"苏绣
"收取赋税,要求这些富绅豪商们准备好自家的账本,按照洪武年间制定的标准,如实缴纳商税。
但令万历皇帝没有想到的是,如此合情合理的要求,却是被当地传承了百年不止的豪商们嗤之以鼻,甚至还暗中蛊惑靠着
"苏绣
"为生的织工们,声称朝廷要取缔
"苏绣
",继而发生了骇人听闻的
"抗税风波
"。
从六月初六,到六月初九,整整三天的时间里,不明真相的苏州百姓和织工们不仅焚毁了税使衙门,更当众杀死税官。
事情闹大之后,作为始作俑者的富绅豪商们又一同上书朝廷,声称
"抗税风波
"乃是民怨,恳请对闹事的几名
"织工
"予以宽恕。
考虑到苏州百姓们确实
"群情激奋
",万历皇帝最终下旨对闹事的
"织工
"网开一面,没有追究到底。
但不知是不是为了向朝廷示威,这些闹事的织工们在被释放之后,仅仅用了两三年的功夫,便由普通的织工,一跃成为苏州城中有头有脸的行首,身家陡然而富。
自此之后,大明的天子们再没动过向富庶之地收取
"商税
"的念头。
当然,更大的可能乃是有心无力,毕竟就连遇见多年的万历皇帝尚且奈何不了那些富可敌国的富绅豪商,焦头烂额的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哪里敢随便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