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西夏易主(2/2)
颇为搞笑的是,宋朝这边因为担心西夏接下来会展开更激烈的报复而人心惶惶,西夏的皇帝李谅祚这时候也因为西夏方面杀了杨定而心肝乱颤。为什么呢?因为他也怕宋朝会报复,他可不知道看上去富得流油的宋朝眼下竟然会国库空虚。但是,作为职业军人出身的郭逵却因为杨定的被杀而执意要西夏方面给出个说法,而且他还要求西夏将杀害杨定的凶手交给宋朝处置。
看上去郭逵的这个想法真的是太天真了,依照西夏人以及他们的大酋长李谅祚同志一贯的脾性,郭逵的这个要求定会让他们笑掉大牙。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西夏方面竟然说他们已经把杀害杨定的凶手给砍了脑袋以示向宋朝请罪之意。
对此,郭逵并不买账,他说他想要的是杀害杨定的主谋李崇贵和韩道喜的脑袋,西夏方面别想随便用几个死囚的脑袋就把这事给糊弄过去,他要求对方必须将李、韩二人交由宋朝处置。西夏人没想到郭逵的情报工作竟然如此厉害,无奈之下,他们最后只得同意交出李、韩二人。
西夏人这是怎么了?这简直就不是他们的作风!李谅祚又是怎么了?他怎么就突然这么胆小和乖巧了?
有鉴于西北方面的复杂和严峻形势,赵顼觉得应该派一个得力大臣前去主持大局,而他想到的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此时还在京城里待着的前宰相韩琦。这年十一月,赵顼下诏改任韩琦为判永兴军兼陕西路经略安抚使,而且还让韩琦尽快前去上任。
韩琦入宫领命并顺道辞行,恰好这天宰辅大臣正在同赵顼一起商量国事,宰相曾公亮于是奏请赵祯让韩琦一同列席此次会议。面对赵顼派来的传唤使者,韩琦却摆起了谱:“我现在是外臣,外臣只负责执行国策,朝廷有什么要我做的尽管下令便是,我绝不敢说三道四。”
这话明显可以听出韩琦的怨气,你们不用我时就一脚把我踢开,现在想起我了又叫我马上去赴汤蹈火,这事搁谁身上估计都难免心生愤懑。说完这话,韩琦还觉得不痛快,他接着又说:“王陶当初弹劾我,于是我被罢相,哪天西夏那边要是有人说我坏话,那我岂不是要死无葬身之地乃至是被灭族?”
赵顼听到这些话不免想要以拳捶地,但最后他只能感叹了一句:“韩侍中难道真的不知道朕要选他去西北的用意吗?”
牢骚归牢骚,等到了陕西之后韩琦的表现还是无愧于国之肱骨重臣的名号。经过他的一番调研,他向赵顼上奏道:“既然西夏方面杀了杨定,那么这绥州我们是断不能还给西夏的!”
这可就与当初宋朝君臣商议的意见相左,于是两位枢密使文彦博和吕公弼就觉得韩琦的上奏是在打他们的脸,他俩督促赵顼为了大局考虑还是务必要把绥州给交出去。赵顼又派人来征求韩琦的意见,但韩琦仍然坚决反对归还绥州,而且这次他的理由更为充分也更有底气。
那么,韩琦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与西夏在宋朝面前突然变得很怂紧密相连,西夏为什么变怂了?因为就在韩琦到达陕西之后没多久,西夏的那位少年天子李谅祚突然魂归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十岁出头就沉溺于女色的帝王死了,而他的死因则是在女色上纵欲无度,这一年他年仅二十一岁。关于李谅祚在女色上面的放纵,史书对此明文记载: 谅祚凶忍好淫,过酋豪大家辄乱其妇女,故臣下胥怨,而身以羸死。不过,李谅祚的英年早逝还有另一个说法,那就是上次他在御驾亲征攻打大顺城的时候受了箭伤,也就是说他死于伤口未能得到及时且有效的处理而引发的后续炎症。
此时李谅祚的儿子李秉常年仅七岁,他随即接替李谅祚成了西夏历史上的第三位皇帝,而李秉常的母亲梁氏则成为了西夏的摄政皇太后,梁氏的弟弟梁乙埋则成了总理西夏各类军政事务的大相国——西夏历史上的又一个没藏氏和没藏讹庞就此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