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预备役制度(1/2)
随后,江宁略作思索,又开口道:“除此之外,南京这十三万兵马,皆参照京师京营制度。
所有士兵服兵役以五年为一期,期间表现优异者,可列入候补提拔将领之列,也可根据需要调往他处任职。
表现中等者,可继续留营服役,最多可服三期,合计十五年。
表现一般者,便予以退伍,返回原籍自由择业,朝廷会给予政策性关照。
这些退伍还乡的老兵,本侯称之为‘预备役’。”
听到“预备役”三个字,在场几人皆面露疑惑。
袁可立身为军事行家,似是想到了什么,随即开口问道:“不知侯爷可否为老夫详细解释一下,这‘预备役’究竟是何意?”
江宁笑道:“袁阁老您是内阁中少有的军事大家,想必清楚,常年从军的士兵,与临时征调入伍的民夫,战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本侯打个比方,若建奴在辽东作乱,京营抽调十万兵马前去支援。
这时林丹汗又在蒙古侵袭边境,朝廷再从京营抽调十万兵马应对。
可这时若别处再有动乱需要用兵,朝廷便可将这些退伍老兵重新召回,稍加操练便派上战场,他们立马能恢复精锐战力,远非临时征召的民夫可比。”
“如此一来,朝廷军费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又有源源不断的预备兵员。
哪怕再出现萨尔浒之战那样的局面,只要朝廷有银子、有大将,便能将这些退伍老兵重新征召入伍,快速成军,短时间内便可发动新一轮大战。”
袁可立闻言陷入沉思。
作为内阁中少有的军事人才,他瞬间明白了江宁的深意。
以往朝廷打仗,除了动用地方卫所军,便是依赖九边精锐。
可九边精锐根本无法大规模抽调,地方卫所早已腐败不堪,到最后只能花费大笔军饷征召民夫入伍,稍作操练便推上战场,然而取得的效果却往往令人失望。
这些临时征召的百姓,上了战场不过是拿着兵器的农夫,除了凑人数,根本影响不了战局走向。
毕竟真正的精锐,都是经常年厮杀与严格操练磨砺出来的。
而江宁提出的“预备役”制度,却完美解决了这一难题。
京营士兵五年一期,各省编练的内军三年一期,如此一来,大明便有了源源不断的预备役。
正如江宁所说,只要国库有银、朝廷有大将,便能快速征召预备役补上,发动新一轮大战,哪怕耗也能把对手耗死。
就拿如今的辽东局势来说,熊蛮子上任辽东经略后一直采取防守策略,虽然有朝堂党争、国库空虚、辽东将门掣肘等因素,但最关键的是,一旦朝廷再败给建奴,便没有后备人马补充。
即便临时征调地方卫所或百姓入伍也无济于事,到时候可能连有效防御都做不到,只会让辽东局势更糟。
这个风险,大明冒不起。
这个责任,熊蛮子也担不起。
想到这里,袁可立双眼放光,猛地站起身,满脸激动道:“侯爷竟藏着这等好主意!
先前为何不早说?
害得陛下时常询问老夫对辽东局势的看法,老夫都不知如何作答。”
江宁满脸无奈道:“袁阁老,天地良心,这事本侯早想提了。
可自从给京营编练了二十万兵马,上至陛下,下至满朝文武,都觉得有这二十万大军足以扫平四夷。
每次本侯刚要开口,就被大伙堵了回去。”
袁可立闻言老脸一红,江宁这话倒没说错。
自从京营编练出二十万大军,上到朱由校,下到他们这些保皇党官员,个个膨胀得厉害,都觉得手握二十万京营便可天下无敌,压根没考虑过一旦打了败仗该如何应对。
随后,袁可立当即提笔书写奏疏,将江宁对南京兵马的改编方案悉数写下,尤其重点阐述了预备役的重要性,恳请朱由校与朝堂大佬认真考量。
解决完南京兵马的问题,便轮到整顿南直隶地方事务。
袁可立、温体仁、郭允厚三人再次将目光投向江宁。
江宁见状,赶忙摆手:“三位,可别都盯着本侯。
咱们都是吃朝廷俸禄的,总不能所有事都让本侯一个人扛吧?”
三人闻言,顿时一阵尴尬。
袁可立随即对温体仁道:“温阁老,那便由你先说说对南直隶整顿的看法?”
温体仁点头起身,沉声道:“江南读书人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对抗朝廷,甚至发动民变,说到底是因为他们身后站着整个江南的士绅、富商与地主。
有了这些人的源源不断的支持,他们便能结党抱团,进而把持朝政,谋取私利,就像先前的东林党一样。”
“问题的根源,在于江南地方太过富庶繁华。
朝廷一边要压制江南,一边又离不得江南的钱粮支撑。
同时江南文风昌盛,才子辈出,太祖年间便有了南北榜案,太祖龙颜大怒,杀了不少人,才定下南六北四的取士制度,为的就是平衡南北方读书人的实力。
可北方远不如江南富庶,只需几代人、几十年,江南读书人便能再次崛起,北方学子根本不是对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