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5章 老王援军在哪呢?(2/2)
这老李家的军事才能暂且不论,政治嗅觉倒是拉满了。
很快,平江伯陈启率两万兵马抵达金川门,递上朱由检的令牌与亲笔手令。
卢象升查验无误后下令放行,命陈启协助镇压城防军。
陈启领命,心中大喜,这可是立功的好机会。
消息传到江宁耳中,他彻底舒展眉头,面露笑意。
徐弘基三人则万念俱灰,面如死色,江宁竟能调动漕运总兵平江伯陈启及数万大军南下,显然早有准备,自己的造反大计在对方眼中不过是个笑话。
有了陈启加入,曹变蛟压力大减。
双方打到日落时分,作乱的城防军尽数被镇压,汤国兴被曹变蛟一枪捅死。
此战斩敌六千三百余人,余者两万多人全部投降。
徐天爵、徐文爵也被陈启生擒,手下的人马也尽数投降。
南京勋贵的叛乱虽已平息,江宁却未敢丝毫松懈,参与谋逆的勋贵远不止这几个。
当晚,他下令曹变蛟、陈启、邓云飞等人带兵捉拿所有参与谋反的勋贵及其藏在府中、庄园的人马。
那夜,南京下起大雨,为这座六朝古都添了几分悲凉。
江宁等人在无事堂内喝茶聊天,手下兵马则马不停蹄地抓人。
直至次日正午,所有参与谋逆的勋贵及党羽全部归案。
随后,江宁以钦差身份命怀远侯常明良接管南京京营,由杨涟协助清洗徐弘基的旧部心腹。
长江水师暂由陈启接管。
南京的豪门富商、寻常百姓得知徐弘基等人谋反被平,尽皆惶恐。
江宁赶忙张贴安民告示,告知百姓叛乱已平,无需担忧。
他又命人将扬州的温体仁请到南京主持大局,将临淮侯李鸿济看押在府中不得外出。
又派出郭允厚与老魏查抄谋逆勋贵的家产。
一时之间,众人忙得脚不沾地,给徐弘基处理造反的各项后续事宜。
与此同时,徐弘基造反失败的消息传到苏州,顿时全城大乱。
巡抚王绍徽急得直冒火,江宁在南京善后,短时间无法支援,自己手中只有两千巡抚标兵,苏州本地兵马更是不堪大用,而不少士绅富商已开始集结庄丁、家丁,似乎要效仿叛乱。
正在这时,锦衣卫张文和找上门来,表明身份。
王绍徽仿佛看到了救星一般,诉说着自己的处境和难处,希望张文和给能自己提供支援。
张文和笑道:“王大人无忧,援军即将抵达,还请做好接应准备。”
王绍徽闻言满脸疑惑道:“张大人,江侯爷怕是抽不开身吧?
他手中兵马本就有限……”
张文和笑着解释道:“王大人忘了?
运河堵塞时,朝廷已改漕运为海运。
侯爷得知徐弘基谋逆后,便派锦衣卫传令山东登莱的靖海侯俞咨皋,命他率水师南下苏州,这一两日便到。
届时可将兴风作浪之辈一网打尽。”
王绍徽闻言,瞬间激动得老泪纵横,没想到江宁办事竟如此靠谱。
他暗自感慨,自己当初投靠的大哥老魏如今一心积德行善,想要飞升成仙,对手下小弟们更是漠不关心,比起江宁差远了。
两日后,王绍徽与张文和到码头等候。
果然,半日之后靖海侯俞咨皋率三万大军登陆苏州。
众人短暂沟通后,张文和叫来赵枫,与王绍徽核对名单,随后由张文和与俞咨皋按名单抓人。
首当其冲的便是苏州富商萧家、王家及复社张溥、张采等人。
张文和奉江宁密令潜伏苏州,暗中搜集了不少罪证,就连赵枫都不知情。
一时间,苏州城内腥风血雨。
读书人哪见过这阵仗,不少人当即投降。
张溥等人却知投降也是死路一条,他们资助徐弘基谋逆的事,锦衣卫不可能不知道,于是纠集士绅府上的庄丁、家丁反抗,甚至煽动作坊精壮一同对抗官兵。
这一切早在张文和预料之中。
他一声令下,《天启时报》贴满街头巷尾,上面刊登着朝廷新政、大明工商总会给工人的福利,以及徐州、凤阳、扬州百姓对新政的拥护。
许多庄丁、家丁、作坊精壮见状,纷纷丢械投降,他们做工种地每月不过一两银子犯不着玩命,更不愿担诛九族的风险。
张溥等人见大势已去,想趁机逃跑,却被张文和一锅端了。
俞咨皋下令封锁苏州码头,禁止任何船只离港,随后率军入城大肆抓捕。
王绍徽也传令俞咨皋:“对抗朝廷的士绅富商,一律武力镇压!
出了事,我老王担着,我担不住,还有我大哥老魏在上边顶着!”
俞咨皋收到消息,心中顿时松了口气,有王绍徽拉着他大哥老魏顶雷,他也可以放开手脚了。
想当年,他父亲俞大猷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平定倭寇有功,却因朝中无人,立功不少、背锅更多,数次下狱,差点被杀,死后更是待遇微薄。
而戚继光有张居正罩着,南征北战、镇守蓟州,打的蒙古人望风而逃,名扬天下,虽然后来因为张居正的关系,被万历皇帝给清算了,可人家戚继光好歹也风光过。
反观自己老爹,俞大猷混的那叫一个惨。
俞咨皋虽然是江宁提拔的,可从头到尾压根没见过江宁的面,双方更是没有任何交情,属于朝中无人,平日行事谨小慎微,生怕走了他爹俞大猷的背锅老路。
如今有了王绍徽的保证,他彻底放开手脚,在苏州城内大开杀戒,但凡武力反抗者,一律就地镇压。
一时之间,江南震动。
南京魏国公徐弘基谋逆兵败,导致南京勋贵被朝廷清算。
登莱水师突袭苏州,大肆抓捕。
整个江南,瞬间乱成了一锅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