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两个编制!非得抢(1/2)
贞晓兕把早市买来的冰糖葫芦往讲台上一搁,山楂的糖壳“咔嚓”裂开,像清晨劈出的一道朱红闪电。
小班课的学生齿颊生寒,却舍不得吐籽,任酸甜在舌尖翻滚,含住了一枚小小的盛唐印章。
“今天不讲孔孟,”贞晓兕抬手,粉笔灰簌簌落下,“讲一位同样‘串糖葫芦’的人——张说。”
开元十一年,长安城的晨鼓刚敲过第三通,张嘉贞已披衣疾行。
他手里攥着一份奏章,像攥着一根没来得及凝固的糖棒——稍一迟疑,就会滴滴答答淌得满袖黏腻。
他没想到,自己前脚迈出中书省,后脚就被张说轻轻“咬”了一口:弟弟张嘉佑贪赃事发,弹劾信像竹签一样精准地扎在兄长最软的果核上。
张说那日的面容,史书里只给了一个侧影:紫袍、玉冠、嘴角一点若有若无的甜。
他拱手向玄宗建议:“并州长史张嘉贞,宜素服待罪,以明公私。”
一句话,把对手张嘉贞从紫宸殿的暖炉旁推向丹墀外的冷风。
糖壳碎了,山楂滚了一地。张嘉贞俯身去捡,却只抓住一把空空的寒意,心想:何必呢?两个编制,抢啥呢?有糖葫芦一起吃不好吗?!
——同学·秋荣暮——
到开元十年,源乾曜与张嘉贞这一“刚柔组合”已搭档三年多。源乾曜性格温和、处处退让;张嘉贞锐意进取,两人原本倒也相安无事。
然而,真正的变数出现了:刚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张说。
——同学·支小野——
张说早年就担任过兵部侍郎,而那时张嘉贞只是他手下的兵部员外郎。如今风水轮转,张说反而成了张嘉贞的下属,心中自然不是滋味。
更让他不爽的是,张嘉贞似乎对此毫无“历史自觉”,议事时毫不退让,好像故意锋芒毕露,体现自己的优越感。
这大概让张说如鲠在喉。
——同学·杜晓炳——
两人冲突的导火线,是前广州都督裴伷先一案。
裴伷先是武则天时期宰相裴炎的侄子,因裴炎被杀而受牵连,曾被流放岭南,后逃回中原,又被发配北庭。他在那儿经商发家,门客数千,甚至还暗中收集朝廷情报。
一次,他得知朝廷要对流放者进行清洗,企图逃入蛮部,结果被北庭都护逮个正着。巧的是,武则天那时突然下诏安抚流人,裴伷先捡回一命。
睿宗即位后为裴炎平反,他竟然又一路升到广州都督。
——老师·贞晓兕——
“刑不上大夫”,培养士人的廉耻,就是之前我们说过的“士可杀不可辱”那套,很重要。
裴伷先犯事入狱,玄宗召集宰相商议怎么处置。张嘉贞主张打板子;张说站出来反对:“现在裴伷先的罪够流放,何必再重复这种侮辱?”
玄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同学·秋荣暮——
退朝后,张嘉贞不高兴地抱怨:“你说得也太过头了吧!”
张说淡定回怼:“宰相这个位置,谁能坐一辈子?今天皇上能随意打大臣,明天就可能轮到我们。我不是为裴伷先一个人说话,我是在为所有士大夫争尊严。”
张嘉贞知道张说这是故意的,一时语塞。
——同学·支小野——
这事刚过,玄宗打算北巡晋阳。张说建议顺便修缮汾阴的后土祠,为百姓祈福求丰收,玄宗欣然同意。
——同学·杜晓炳——
开元十一年正月,玄宗从东都出发,巡幸潞州、并州,一路赦免赋税、设立北都,把并州改为太原府。二月,抵达晋州。
——同学·秋荣暮——
这时候,张说又搞事情:找人举报张嘉贞的弟弟、金吾将军张嘉佑贪污。
玄宗原本特别宠信张嘉贞,曾亲口许诺:“有什么要求,朕都答应。”
张嘉贞当时的要求就是:弟弟张嘉佑在偏远地方任职,兄弟分隔太远,心里总是惦记。玄宗立马调他任忻州刺史,让兄弟俩同在一地,可谓恩宠有加。
——同学·支小野——
张嘉佑一出事,张说假惺惺去劝张嘉贞:“你最好穿素服去宫门外待罪,表示悔过。”
张嘉贞没多想就照做了。结果张说趁机运作、落井下石。没多久,玄宗就信了张说的话,下诏把张嘉贞贬为幽州刺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