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哪能一见面,就联想到扯犊子啊(1/2)
那来看事儿的女人,几乎是被董大奎赶出门的。
拎着罐头和麦乳精,一边往屯子外走,女人心里还犯嘀咕呢,这董大奎怕不是有啥大病吧?
到了屯子外大路上,冯家二小子搁路边等着呢,看见那女人,赶紧迎了上去。
“晚姨,咋回事?东西人家先生没收?”
早些年改了名字的苏绾儿,一脸的古怪:“我刚说完老太太要问的事儿,人家先生就把我赶了出来。
说是老太太问的事儿太大,他给看不了。
算了,这也是个没本事的,回去问问老太太咋整吧。”
说着话,把拎来的礼物递给二小子,俩人一块,骑了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沿着大路回了县城。
半道儿上,苏绾儿还在琢磨。
自己就差报周彩莲的名字了,按理说,那董大奎应该知道当初那女人,带着儿子跑县城去的事啊。
公安当场击毙悍匪花狐貂,解救跟家里头生气跑县城的娘俩,多大的事呐,不可能俩屯子紧挨着呢,却没听说啊!
苏绾儿十分笃定,董大奎就是个骗子。
甚至董大奎的那些个手法,在苏绾儿看来,相当的不入流……怕不是当初学手艺的时候,师父没好好教吧?
可是,这个骗子,咋就没上当呐?
苏绾儿忍不住又把整件事捋了一遍。
首先,董大奎是个骗子,骗子就是谋财,自己带的东西并不少,甚至应该足够让对方乱了方寸。
其次,董大奎肯定知道周彩莲的事,哪怕一时半会想不起来,也应该跟自己多问几句,多问几句,你不就想起来了嘛!
最后,这个董大奎应该和周彩莲那头不对付。
最开始,可是张红旗和林彩英一块,差点戳穿了他给孕妇把脉猜男女的把戏!
既能赚到好处,又能把麻烦往张红旗他们家的人身上引,不应该拒绝啊?
任凭苏绾儿想破头,她也想不出来,董大奎把她赶出来,是因为不想跟她扯犊子……
反正,就挺离谱的。
这也不能全怪苏绾儿。
自打老吴家搁柳条屯子安顿下来,她就基本不咋露面了。
甚至,屯子里的人大多都不知道,吴家还有这么一位。
再然后没多久,她就跟着吴老太爷的原配夫人,一块搬去县城边上了,也不轻易见人。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苏绾儿今年都四十三了,搁屯子里这年龄当奶奶的都绰绰有余。
碰上家里劳力多,粮食够吃,好娶媳妇那种的,怕不是孙子孙女都能满屯子瞎跑了。
拿赵三喜举例,赵铁柱过完年十八岁,赵三喜多大岁数呢?
今年刚好三十六,他和王梅芝结婚的时候,还是三十五呢。
正经的,两口子就差六岁。(可别再说俺们三喜五六十岁了昂)
按照这个年龄划分,苏绾儿下意识的就以为,自己个儿是个该当奶奶的人了,哪能一见面,就让董大奎联系到扯犊子这种娱乐活动啊!
虽说是显年轻,又自称三十多岁,可没招没惹的,苏绾儿属实是琢磨不到董大奎的脑回路。
冯家二小子骑着车,给苏绾儿送回她那院子,把自行车和那一袋子礼物,全给归置好,这才出门回自己家。
自行车和那一兜子礼物,是不可能让二小子带走的。
倒不是苏绾儿没这个财力,而是养人儿不是这么个养法。
以二小子举例,使唤他,不能每回都给好处,但隔三差五得有点甜头。
估算好时间,时不时大方一回,让他能实实在在体会到,听话能让家里头变的好过起来。
当然,最关键的还得是捏着他的把柄。
这玩意讲究一个,张弛有度,细水长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