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1章 这才是真正能盘活辽东,惠及万民的长久之计!(1/2)
褚彦甫点点头。
“除非有重要客人或特殊宴请,否则从大掌柜到最底层的杂役,都在这里吃。”
“规矩是驸马爷定的,他说这样省时间,省人力,也能让大家多些交流的机会,知道彼此在做什么,减少隔阂。”
“刚开始也有人不习惯,久了也就好了。”
他顿了顿,补充道:“效率确实很高,一顿饭功夫,不少人就把事情谈妥了。”
褚遂良没再说话,只是默默地继续吃饭。
饭菜的味道很普通,但他吃得格外认真。
耳边的嘈杂人声,眼前这打破他固有认知的景象,混合着食物的温热,一点点渗入他的思绪。
父子二人就在这略显喧嚣又充满生机的食堂一角,沉默地用完了这顿简单却印象深刻的晚餐。
晚餐过后,褚彦甫将父亲送至安抚使官邸门口便告辞了,他还有不少商行的文书需要处理。
褚遂良独自回到略显冷清的官邸书房,坐在灯下,却毫无睡意。
白天安抚使府内官员们小心翼翼的奉承,与晚间竹叶轩食堂里那种自然,忙碌,甚至有些嘈杂却充满活力的氛围,在他脑海中反复交替出现。
一种巨大的落差感,萦绕不去。
官员们在他面前表现得谨小慎微,言语间充满了刻意的表现欲和对权位的渴望。
而食堂里的那些人,无论是大掌柜还是小工,他们的关注点似乎更集中在具体的事务和效率上,彼此间的交流也更直接坦率。
他不得不承认,后者那种氛围,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舒适?
这种感触让他心绪难平,翻来覆去直到后半夜才勉强合眼。
第二天,褚遂良打起精神,在安抚使府正堂召集了辽东道现存的大小官员。
堂下站了黑压压一片,个个屏息凝神,姿态恭谨。
褚遂良端坐上首,目光扫过众人,将众人的紧张与期待尽收眼底。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宣布一些初步的人事安排。
都是一些七品以下的佐吏,书吏的任命,比如某县空缺的主簿由本地某位素有清名的老秀才暂代,某驿站的驿丞因年老体弱准其致仕,由副手接任等等。
这些位置无关痛痒,人选也多是本地推举或按资历递补,他只是在案卷上照准而已。
宣布时,他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果然,听到这些任命,堂下不少人明显松了口气,随即又绷紧了神经。
重头戏,显然在后面。
褚遂良话锋一转,声音沉稳了几分。
“至于五品以上州县主官之缺,事关重大,非一日可决。”
“本官需详加考察,观其德操,察其政绩,体察民情,权衡利弊之后,方会奏请陛下与监国太子殿下定夺。”
“望诸位在其位,谋其政,恪尽职守,安抚地方,勿生懈怠,亦勿存非分之想!”
这番话如同一瓢冷水,浇在了一些摩拳擦掌,志在必得的官员头上。
但也给他们指明了方向。
好好表现!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辽东官场陷入了一种近乎表演的忙碌状态。
褚遂良视察城防修复,必有官员提前“清理”道路,展示最光鲜的段落。
他走访受灾村落,看到的必定是“精心挑选”的生活尚可,对大唐感恩戴德的农户。
甚至他去市集了解物价,都能偶遇几个恰好在夸赞官府平抑物价有力的热心百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