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 > 第470章 拜见领导

第470章 拜见领导(1/2)

目录

翰林院,是中央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

兼具学术、教育与秘书职能,被誉为储相之所。

历来是培养高级官员的摇篮。

直白点理解,翰林院,就相当于现代的“中央高级干部学院” + “中央政策研究室” + “国家文史馆”三合一的地方。

翰林官并不处理具体政务,他们的职责是陪皇帝读书、为朝廷起草诏令、修撰国史。

是帝王身边的笔杆子与智囊团,也可谓未来内阁的预备军。

林向安在前往翰林院报到前,提前收集了简单的消息。

院中最高长官为“掌院学士”陈观,正五品官。

若在地方上,顶多相当于一位知府。

但在京中,这却是能直接向皇上进言的显要之位。

院里的大事小事都归他管。

早年掌院学士权力极重,但现在这位子基本都是内阁重臣兼任的。

重心在更核心的权力圈,翰林院算是一个兼职署衙。

陈观年方四十出头,是当今内阁中最年轻的一位成员,意气风发,锐意进取。

他是嘉和帝登基后破格提拔的代表人物。

对嘉和帝与周文渊皆心怀知遇之恩。

林向安殿试时所作的文章,能得圣上青眼,亦多得陈观从旁举荐之力。

在陈观之下,翰林院还有数位高级属官。

主要高级属官当属侍读学士和侍讲学士,皆为从五品官。

他们之下设侍读、侍讲,为正六品。

这些人,若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皇上的“金牌家教”。

他们专门负责为皇帝讲经论史、陈述古今,学问深厚、口才出众。

是离圣上最近的文化顾问,身份清贵至极。

林向安在会试中,试卷的房官沈度,正是翰林院的侍讲。

除了这些直侍天颜的学士外,翰林院中还有一批真正基层工作人员,也就是史官体系。

其中以修撰为首,从六品,几乎是状元的标配官职。

林向安入职的,正是这一职位。

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修史撰文,比如编纂先帝的《实录》,或记录当今天子的言行事迹成《宝训》。

其次是编修,正七品,一般由榜眼、探花担任,职责与修撰相近,同为史官主力。

许知远便是任职多年的翰林院老编修。

再往下是检讨,从七品,多由科举中前列的进士出任,作为修撰与编修的助手。

他们虽职位略低,却个个才华横溢,是未来仕途的潜力股。

若要形容这群人,可以说,他们既是“朝廷的笔杆子”,也是“历史的记录者”。

除正式官员外,翰林院中还有一类特殊身份的人庶吉士。

这次一共选中了二十人,皆是新科进士中的佼佼者。

他们入院学习,称为“馆选”,相当于翰林院的“实习生”。

在院中需历练三年,其间会有一次“毕业考”,也就是“散馆考试”。

成绩优异者,得以正式留任,成为编修或检讨。

若成绩平平,则派往六部或各地为官。

因此,庶吉士往往是翰林院里最勤奋、最拼命的一群人。

最后,为确保整个翰林院运作有序,还设有一批后勤事务官员。

如五经博士(正八品)、典籍(从八品)、侍书(从九品)、待诏(从九品)等。

负责图书与文书管理。

这些官职听起来似乎高深莫测,仿佛随时等待皇命,但实际上,他们更像是翰林院的“资料馆管员”和“档案管理员”。

若想查卷宗、找文献,都得仰仗他们帮忙。

*

林向安如今住在外城,离翰林院大约十里地。

乘马车过去,差不多得两三刻钟。

身为初入仕途的低级官员,并不需要天天入宫参加常朝,只需按时到衙门报到即可。

可即便如此,也得在卯时抵达。

上过班的都知道,作为新人,第一天报到,得早到一点,留个好印象。

林向安也是这么打算的。

只是没想到,出门虽早,却还是差点迟到。

这倒也怪不得他。

京城的各大官署,外观看着都差不多,清一色灰墙红门,全挤在一片。

虽说有文东武西之分,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宗人府、鸿胪寺、钦天监、太医院……全都挨得近。

这是清朝时期的地图,来源于网络

门前除了匾额不同,几乎一个模样。

偏偏翰林院的位置最偏,在整片衙署群的最深处。

林向安绕了好几圈,才在一处安静的角落找到那扇朱漆大门。

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下衣襟,正准备迈步入内。

然而,就在抬脚的那一瞬,余光忽然落在门洞旁的一处阴影里。

那儿斜倚着一位穿着洗得发白的青色吏服的老者。

他正偎在一张旧竹椅里,手捧一个硕大的陶泥茶壶,眯着眼,似在打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