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芳明1128 > 第888章 仰光莫宁

第888章 仰光莫宁(1/2)

目录

伊洛瓦底江,南岸荒滩。一连数日的午后雷雨,将大地浸成沼泽,黏腻湿润之气彷佛能从土里蒸发出来。然风雨未歇,城墙之工却不止。

「把石条垫在竹篮下!别再陷进去!」

「修坝的往西挪一丈半,那边水流急,冲不住!」

上万民夫赤膊于泥地中,抬石、掘沟、运料,号子声连天。这不是临时军营,更不是简陋寨堡,而是南征军幕后真正的盘根之地——新城,仰光。

「仰光者,向阳而立也。」慕容复立于筑台之上,身披素袍,不带一兵一卒,却有千人听命。「吾辈今日立城于此,将来北接云南、东控西双版纳,南通大海、西瞰孟加拉——此为国门,亦为未来之都。」

身旁大理文武咸默。此地地势低洼、湿热瘴气,旁人避之不及,而国师却偏偏选于此定都,不为安全,而为通海之利、战略之要。从怒江出海绕过安南,可避开明宋之争,又能南达暹罗、马六甲,是未来开拓印度洋的要津。

仰光之外,怒江出海口的莫宁一带,亦在同时大兴土木。国师另遣能臣驻守,于潮间滩筑堤围田,引怒江水灌溉盐田与甘蔗地,号称「以地养兵,以工养民」。

他命大理旧将段和诚以军屯为本,征调蒲甘故地难民,组编十户为一,采明国「工代赈」之法,每日给粟三升、盐一撮、布一尺,鼓励民自建屋、自筑坝、自营灌溉渠。

「彼等百姓,既为战火流离,不可逼之为奴,当诱之以居所、活路、自足之业。」

慕容复所言,与大理诸王固有习性大异,然其人身负奇识怪学,善算天时地运,又能言善谋。军中虽多疑者,却无人敢公然违逆。

而莫宁新城,依据风水布局九宫八卦,以怒江为带,设「外营四隘、内城六坊」,每坊规划工匠、耕农、贩商、军户各异,按职能分配宅地与屯田——此亦为他从明国图书中翻抄而来,效仿其「明州图」与「泉州航图」建制。

当六月之末,大理朝贡船自莫宁起航,满载蔗糖、鳄皮、香木与珍珠向海东而行时,仰光已现轮廓,巨木为桩、砖石为基,城墙雏形已现。而民夫夜中得粥,亦歌曰:「国师筑城非为王,为我百姓遮风霜。日出三鼓见功课,莫宁仰光皆天堂。」

是夜,慕容复登高望江,默然不语。他的目光,已越过远方黑夜中的潮声,朝着那更遥远的洋面而去。

蒲甘故地,废墟千里。往日金塔成林、佛影婆娑之国,如今只余战火焦痕与难民哭声。大理军攻破蒲甘之后,并未即刻设官治民,而是先封城三日、安民三旬,遣人分发米粮、煮粥施药,收容各部难户。

国师慕容复对大理将吏道:「非以征服而得地者,不久矣。兵至则驱,兵去则乱。欲取缅土,当治其心、安其命。」

大理军本由段氏嫡系与西南土司军组成,进入缅地后战功各异。慕容复将其分为三类:

甲兵精卒编为「建南军」,由段和诚、李文表等统领,驻守仰光、蒲甘等重地,轮训火器与战阵,效仿明国制。

土司部曲多为西双版纳、景迈山寨兵,编为「靖远营」,一部屯田自养,一部转为骑侦与山林战事。

收编缅兵缴械后登记造册,依族别编入「护地兵团」,由旧蒲甘降将训导,实为民兵,配予短刀、弓矛,不得外调。

慕容复依「军民一体」之法,颁《编户牒例》,凡缅地百姓无论族别皆需登记户籍,由大理随军书吏与蒲甘原地官协同办理。

男丁皆分为「农」「工」「兵」三类,十五岁起必登籍。妇女亦可立名为「纺」「医」「教」户,鼓励登记。诸户编制十为里、十里为乡,由军中武官与地方耆老共管之,名曰「共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