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掌灯(1/2)
在韩鸾观察考生们一举一动之时,弘文帝也在通过亲信太监观察考场内的动向。
自己刚刚离开,弘文也想知道,在这种大场合下,仪式感还未消退的考场内,到底谁能做到“守礼如一”。
在皇帝的心中,表里不一的臣子,无疑是最让他心生戒惧的。
当太监拿着一份抄录的名单递给皇帝时,陈凡的名字赫然列居其上。
再次看到这个名字,让弘文心中起了一丝波澜。
团练冲击官府这件事,始终是萦绕在他的心头。
问题就出在陈凡平日里表现出来的学识涵养,与他在松江府时展现出来的决断,让皇帝想到后,就觉得此人表里不一。
没办法,杀人立威,围了官府,这实在是颠覆一个皇帝心中,温文尔雅的读书人形象。
若是国家有这样的臣子,估计做皇帝的就睡不好觉了。
但看到这张太监记录的纸条,弘文再次陷入了沉思。
弘文指节轻叩着那份名单,目光在“陈凡”二字上逡巡不去,心中的波澜难以平复。
那太监所录的细节——众人松懈时,唯此子“守礼如一,端然静坐”——
这句话像一枚石子,投入他原本已认定此子“表里不一”的心湖中。
他原本以为,陈凡在松江府的手段,是狂生悍吏之行,有悖圣贤教诲。
但此刻,一个能在天子离席后仍保持如此定力的人,其心性又岂是简单的“凶悍”二字可以概括?
弘文沉吟良久,缓缓对身旁侍立的心腹太监道:
“或许,朕此前想得左了。”
“《道德经》有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世间至理,往往藏于表象之反。这陈凡,或许正是此类人。”
那太监屏息凝神,知道皇帝此言还有未尽之意,所以不敢打扰他的思绪。
“朕读《汉书》,至武帝时之名臣汲黯,其为人倨傲少礼,面折武帝,斥其‘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可谓耿直犯上。然太史公赞其‘戆’(zhuàg,刚直而愚),天下却以其为‘社稷之臣’。为何?因其内心澄澈,表里如一,虽行事不合俗流,其心却为江山社稷。”
弘文站起身,在殿中踱步,声音沉静而带着一丝新的考量。
“唐太宗之魏征,昔日亦是太子建成的谋臣,可谓仇敌。然太宗不计前嫌,用之如臂膀。魏征每每犯颜直谏,不顾人君颜面,言辞之激,有时令太宗怒不可遏,然终能纳之。为何?因其一片公心,可昭日月。此二人,行事皆非‘温文尔雅’之辈,却成一代名臣。”
他走回案前,再次看向陈凡的名字,眼神已从猜忌变为一种深邃的审视。
“松江之事,看似跋扈,或许是情急之下的霹雳手段,为的是地方靖平。今日考场之静,方显其平日涵养的本来面目。做学问,需要的是这般‘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办大事,有时却需‘该出手时便出手’的果决。若他将这份考场上的定力,用于朝堂正事,而非结党营私……那松江的杀伐决断,便不是其品性凶戾的证据,反倒可能是……可堪大任的潜质。”
弘文深吸一口气,仿佛解开了心中的一个结。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看他做事的动机,观察他做事的途径,考察他安心于什么。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朕此前只‘视其所以’(看他做了什么),却未能深‘观其所由’(观察他为何这么做)。如今看来,此子或许并非表里不一,其‘里’或许正是一颗坚忍果决之心,只是其‘表’,在不同时势下,显露出不同侧面罢了。”
陈凡这人,只要做一件事,就会专注的做下去,所以他根本没想到自己的举动会给皇帝与首辅,以及殿中很多有心之人,对他的观感上带来了很大改变!
一个上午,他仅仅才写了文章的三分之一。
时间对于现在的他而言,十分重要。
虽然他已经对殿试改变成绩,已经不存幻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