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 第609章 刻程文

第609章 刻程文(1/2)

目录

第三场为试策,这个跟乡试的规矩一样,

说到试策,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东西到底考些什么,其实汉朝试士,以政事、经义等设计出问题,写在简策之上让应对着作答,故曰策问,“对策”这个词就是从这里而来。

到了汉元帝前元十五年九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由皇帝亲试于廷。

那一年对策者百余,但第一名却被晁错拿了。

也因为这次试策,晁错从一个小小的太子家令一跃升为中大夫。

这就是华夏历史上策试的开端。

到了汉武帝时,诏策贤良。

历史上著名的公孙弘、董仲舒都以策进。

策分为两种,对策之外还有射策。

对策是由皇帝公开命题,让应试者回答。

而射策则是将若干题目做成题签,由应试者随意抽取,抽到什么题目就回答什么题目。

当年董仲舒以对策被任命为江丨都相,而兒宽则以射策补太常掌故。

这些都是汉代以试策衡士的著名案例。

到了魏晋南北朝,策被列为考试秀才、孝廉的必考科目。

北齐这个禽兽王朝在试策时,场规很严,不仅皇帝亲临,对那些不合格的考生,还要当场发落。

“字有脱误者,呼起立席后;书有滥劣者,饮墨水一升;文理孟浪者,夺席、脱容刀。”

这段话是记载自《隋书·礼仪志》中的,描述的是南北朝南梁国子监对学生的试策场景。

前面不用解释,只后面“夺席”、“脱容刀”要专门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是,若是文章逻辑混乱,言辞轻率,那就要被剥夺席位,也就是开除学籍,然后解除佩刀。

南北朝时,士族流行的不是佩剑而是佩刀,既是装饰,也是身份的象征,被解除佩刀,就意味着被剥夺了士人的尊严,类似于另一个世界的后世,被大学收回校徽,当然,比这个更严重些。

直至大梁,历代都有试策,太祖开科举时就曾明下谕旨说:“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对答。如问钱粮,则言钱粮,如问水利,则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必典实,不许敷衍繁文……”

试策题有三道,但到了天监朝,读书人也没有社会实践,叫他们去回答水利问题、回答农业问题,那就真是为难人了。

所以现在的试策几乎就成了一个形式,问的都是有关经学、历史等方面书本上能查到的内容。

这次会试策三题,一个是关于历代帝王祭祀时有感于灾祥,然后问灾难和祥瑞跟祭祀之间的关系。

这种题目就是送分题,敬天法祖,天人感应,从天、德、人三个方面叙述展开,那么得分就不会低。

第二策是问朋D,甘陵分部,牛李争权,汉唐覆辙可为永鉴。

那么为什么宋朝人还是会重蹈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党争,这就不太好搞了。

但经义这时候就发挥大作用了。

陈凡用“君子群而不党”,批评“结党营私”。

然后又用朱熹《戊午谠议》:“朋D之祸,甚于洪水。”来痛斥党朋。

这样一来,你不能说圣人说错了对不对,主打一个最大可能规避风险。

当然更不可能映射现实。

太祖说什么不能“繁文敷衍”,现在已经成了一句空话,傻子才会真去含沙射影当朝大佬们呢。

……

终于,三场全都考完。

陈凡彻底从腌臜的环境里解脱了出来。

此时的他不想吃饭,不想说话,只想踏踏实实、沉沉的睡上一场,谁都不要来打扰。

考生们的任务完成了,阅卷工作则才刚刚开始。

首先第一件事,就是要先遴选一批文章出来,不是为了录取谁谁谁,而是为了“刻程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