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 > 第605章 首艺

第605章 首艺(2/2)

目录

最后,就是这十几个字的拓扑结构的问题。

陈凡通过重复“必”字,其实是在构建一种回环论证的模式,从“必”-“大德”;“必”-“得天”;“必之”-“以因”,仅仅用12个字破题就成为了一个微型的论证体系。

艾南英曾经说过:破题如弈道征先一着,全局皆活。

陈凡这一招,其实就是“起手天元”的绝妙布局。

好,现在虎头有了,但中断也不能拉胯。

“夫人主得而天主因。因也者,因其德也,故曰必也。”

这段老规矩,还是对破题进行一个补充说明。

人的地位是由天意决定的,但天意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是一个人的德行。

从“人得位”到“天定因”,再到“德行为因”,陈凡的这个补充说明,让他的第一句破题,论证更加严密了。

这完美避开了普通人应试的时候,不断强调“德感于天”的套话。

前两段陈凡写完后,回头看了下,自己也觉得很满意,若是王鏊当年四段论代替八股文,被称为“清水出芙蓉”。

归有光以史论经被称为“真气动荡。”

那陈凡自信,就凭刚刚这两段,怎么也能得到个“理趣盎然”的评语了。

这两段定了行文的调子,中间就更加好写了

“说者曰: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

“而吾独曰:德也,非天之所能为也。”

如以为天亦何莫而非天也哉!位天,位也;禄天,禄也,而且以为升闻,则亦云天锡也;而且以为不朽,则亦云天年也。苟求其故,则非天业,德也,抑非直德也,大德也。

世俗之人说,这是天命,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

但我却要说,这是德行的结果,并非天命所决定的。

如果一切都认为是天命,那还有什么不是天意呢?

地位归于天,说是“天赐之位”;俸禄归功于天,说是“天赐之禄”;若是因为德行显达而闻名,便说是“天赐之名”;若因德行而流芳百世,便说是“天赐之寿”。

但如果深究其根本原因就发现这并非是天命,而是德行——不仅如此,这还不是普通的德行,而是“大德”啊。

陈凡列举出世人所追求的“位、禄、名、寿”等俗世追求,指出人们常常以为这是天赐,实则是“德召”。

这下子,便又重新呼应了《中庸》“大德必得其位”的论述,而且进一步强调了德行的主动性,而不能消极被动的等待天意。

写完这些,陈凡呼出一口气来,可胸腔中那种未竟之意竟然还在胸口激荡。

他干脆舔了舔墨,根本不用思考,继续往下写道:“孝以德大,德还以孝大。孝以德之无不致者为大……”

……

……

“天以生物之心,默用之于舜。能为笃,不能为材,而舜即以生物之理,隐用之于天。自为材,亦自为笃,必得之说,不更彰明较著矣哉!此终非人之所能为也,故曰天也。此终非天之所能为也,故曰德也!”

上天以化育万物的仁心,默默赋予舜(这样的圣王)。

(上天)能赋予舜笃实的品性,却不能直接赋予他才能;而舜却以化育万物的道理,反向作用于天(的意志)。

(舜)自己修炼才能,也自己坚守德行,【大德必得其位】的道理,岂不更加显而易见了吗?

这终究不是单靠人力能完成的,所以说靠天;但也终究不是单靠天意能决定的,所以说靠德!

最终一段,其实用一句话解释就是“天命与人事缺一不可,但德行却是其中最最重要的核心。”

当陈凡一篇文章写完时,周围依然传来不停的叹气声。

而站在他对面的小号军,眼睛看到稿纸上密密麻麻的字,又看了看隔壁号舍那举人空白未着一墨的卷纸,他已经傻了。

目录
返回顶部